中微公司临港产业化基地(一期)项目占地约158亩,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满足集成电路设备和泛半导体设备研发、测试和产业化需求。 (资料图片)
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先进生产力,代表新型高质量生产力。在有关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一说值得深入解读。
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是数智化劳动者,既包括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能充分利用新技术、能快速适应数智化机器设备的新型人才,也包括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人和人机交互型机器人。
新质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是实现数智化升级的高端精密仪器、智能设备。随着大模型、人工智能等加快发展,智能传感器、自动装配线、自动化仓储系统、3D打印机、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设备等成为新型劳动资料,它们能够促进工业化、信息化交互推进,加快线上线下场景有机结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机融合。新质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克服了传统机械化生产中的被动性、重复性,呈现出鲜明的抽象性、交互性、柔性和智能性。
新质生产力中的劳动对象既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等物质形态对象,也包含海量数据、信息等非物质形态对象。一方面,这些新能源、新材料可以克服传统能源和材料的缺点,并在开发过程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激发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另一方面,信息和数据越使用、越共享,价值就越大,且不受空间和时间的严格限制,可以更灵活地促进劳动生产、提升生产效率。
将三者进行优化组合,就会产生“1+1+1〉3”的跃升效应,从而使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强大动能。
全球主要国家都朝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方向发力
从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实践来看,主要国家都在朝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方向发力。
2022年,美国发布《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确立了开发制造业前沿技术、扩大先进制造业劳动者队伍、全面提升供应链韧性三大目标。2023年,美国进一步实施“区域技术和创新中心计划”,重点扶持各地创新产业发展,包括半导体、矿产、能源、医疗和量子计算等领域。
在欧洲,德国制定了一系列具有系统性和战略性的现代产业政策。2019年,德国发布《国家工业战略2030》,规划了未来10年的产业发展动向,重点支持云计算、数字教育和智能服务等行业,以推动经济发展。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破方向,布局新领域、开辟新赛道,依靠原创性、前沿性、颠覆性新技术创造新产业,进而占据全球产业链的高端位置。比如,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先进制造、量子信息科学和5G通信等新兴技术,积极布局智能机器人、数字经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第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
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还能催生新兴产业形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
一方面,通过引入智能制造、数字孪生、万物互联等先进理念和关键技术,促进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融合,使得传统产业能够不断开创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产业效率,塑造新的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在高新技术、先进制造和数字化技术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有助于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重新塑造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第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必由之路。
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改进和变革,还能推动经济结构和社会运行方式的革新,即从传统的资源密集型发展模式向智能化、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的发展模式转变。
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资源的高效利用,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友好型技术,引领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意味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广新材料、新能源和低碳绿色新技术,降低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减少废气、废水和固体污染物排放,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将前沿科学技术用于传统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数字化升级,用于传统生产工艺流程的改进和提升,实现物质生产的现代化;意味着新能源汽车、智慧车联网、无人驾驶技术的大规模普及,实现交通运输的低碳化;意味着智慧物流、数据云存储、无线网络接入的全面覆盖,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以先进生产技术和数智化设备使劳动者从机械重复性劳作中解放出来,有助于实现人的现代化;意味着大力推进数字政务、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保障社会安全,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实现社会文明的现代化;意味着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助于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减轻环境污染,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
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要素活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进一步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需要“起而行之”,统筹规划、系统推进理念落实。具体来说,可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
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能够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顺畅流动。
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世界各类先进新质生产力要素与中国新质生产力有机结合,主动参与世界竞争与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合作环境。
要加快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一套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速度,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细化对新质生产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与市场应用。
第二,重视培养新型数智人才。
推动教育、人才培养和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研究型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结构。
特别是,要重视职业教育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方面的优势,使职业教育尽快适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不断提高新质生产力所需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要进一步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各类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创新、人才和经营管理的市场价值,充分调动各类人力资源要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第三,提升数字赋能新质生产力水平。
要加快数字产业化进程,抓住数字产业发展早、起步快的领先优势,推动数字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与扩散,进一步夯实大数据中心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数字产业集群。
要利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先进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全系统、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通过对研发设计、生产工艺、生产管理和销售服务等产业全链条、生产制造全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通过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政策服务引导等系统工程,推进传统产业在决策、生产、运营环节上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
第四,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算力基础。
只有全面提升算力水平,才能使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顺利落地,才能使数据要素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掘,才能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得以快速发展。要加大芯片领域资金投入和支持,推动芯片制造先进工艺和设计能力提升,推进芯片设计和制造技术创新,推进超级计算机研究和推广应用;注重优化算力布局,推进“东数西算”工程,推动算力产业生态化发展。
第五,增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动能。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然要求加快生产力的绿色化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绿色技术驱动绿色产业发展、壮大绿色经济规模,走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的发展道路。
要加快构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提升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国际竞争力,降低绿色技术研发推广成本,促进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
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碳交易市场,发展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和绿色生态产业区。
第六,优化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供给。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充分发挥金融供血功能,为前沿领域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新质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以及新产业、新动能、新模式的培育等提供灵活且充足的资金供给。
要健全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壮大风险投资市场,促进一批革命性、颠覆性技术领域初创企业发展壮大;鼓励银行机构积极开发创新信贷产品,提升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对企业科创贷款的担保力度。
(作者:石建勋 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
原载于《解放日报》(2024年03月26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