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斗,成功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制度与现代化相结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具有丰富的意蕴。
中国共产党领导与多党合作的有机结合,创造了人类政党制度文明的新形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不同于西方的多党轮流执政,其优势在于:一是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是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不像一些国家的反对党或在野党,唯恐天下不乱,为反对而反对,一门心思攻击对方以取而代之。二是一党长期执政,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效力。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中能办大事,并已办成许多其他国家办不了的大事,这是举世公认的;三是一党长期执政的优势,还在于政策的连续性和政治的稳定性,不会像多党制国家那样由于政党的变更而经常改变国家的内外政策,从而可以更多考虑和规划国家未来的长期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其中,“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位居首位。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保障,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意蕴。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创造了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性和人民性是高度统一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党带领人民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冷战结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极力向亚非拉国家鼓吹推销“一人一票”的普选民主制度,但并没有给这些国家带来普遍的繁荣与稳定,而是出现经济衰退、政治腐败、频繁政变、部族冲突战乱、街头动乱、恐怖组织泛滥、民粹主义泛滥成灾等。近20年来世界风云变幻,让世人逐渐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人一票”的普选民主制度并非如西方某些国家宣传的那样,是人类社会最完美最高级的社会制度,民主并不必然导致善治。目前,西方国家推崇的“一人一票”普选制度,已经异化为并不是选民选择他们的代表,而是“代表”想方设法让选民使自己当选,民主的精髓和实质内容越来越弱化,形式主义民主导致民粹主义和操纵民意已经成为西方民主乱象的常态。
中国的民主集中制、全过程人民民主和协商民主,可以避免西方国家出现的民主选举“游戏化”、民主运作“资本化”、民主决策“短视化”等问题,从而有效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按照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向前推进。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创造了人类经济文明新形态
市场经济是目前人类社会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经济文明,它发端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度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人们都认为只有资本主义才能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在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前提下,邓小平指出,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的方法、调节经济的手段,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这一科学论断,指导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伟大改革实践,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创造了人类经济文明新形态。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既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普遍原则,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兼顾了效率和公平,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长处都得到了更好发挥。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创造了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产生的先进理论和思想文化,是我们立党治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民为邦本、为政以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实事求是”“知行合一”“讲信修睦”“亲仁善邻”……,这些灿烂的中华思想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主张有着高度的契合性。
这种高度契合性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的深刻内涵和内在逻辑。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我们可以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精神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有机结合,创造了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外部环境和推动力量。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化”,而是充分汲取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先进要素,摒弃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殖民、侵略、扩张的霸权逻辑,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基于对时代发展潮流的准确判断所做出的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战略抉择,以有力的事实坚定回击“文明冲突论”“文明博弈论”“文明中心论”“历史终结论”。党的二十大报告传递出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现代化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走好自己的路”,绝不干涉他国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制输出“中国经验”“中国方案”,雄辩驳斥了“中国威胁论”。热爱并追求和平、维护并捍卫和平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强而不霸”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以“一带一路”为抓手推进合作共赢开放体系建设,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轴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推动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多边主义”为准则坚持不懈推动完善全球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文明多样性、文明交流互鉴、文明交流对话促发展等文明观的价值规范,彻底革新了西方国家基于所谓实力基础上的单一文明史观,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文明冲突论”与“国强必霸”逻辑的批判性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主张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条件与基础,以灿烂辉煌的中国式现代化伟大成就为依托,强有力地倡导构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平等参与的历史叙事合力,描绘出一幅符合全人类普遍意志与共同需要的共识性文明图景。
(作者:石建勋 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
原载于上观新闻(2023年0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