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分别在时代特点、发展内涵、发展目标等方面五次提到“共同富裕”,日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进一步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这一最新表述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
正确认识和理解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首先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必然结果。社会主义是什么?要干什么?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给出了全面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完整地阐释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方向、根本目标和必然结果。进入新时代,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提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上升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赋予了共同富裕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共同富裕是整个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长期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有多长,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就有多长。目前我国有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刚刚摆脱绝对贫困,大多数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还不高。按照现阶段世界的富裕标准,我国还有较大的发展差距,因此,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提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不能把共同富裕的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损害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和根本利益。
共同富裕绝不是走计划经济的老路,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更不是杀富济贫。社会上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把共同富裕解读为要进行二次“共产革命”。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这为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共同富裕提供了基本依据。
正确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则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随着共同富裕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实践途径也就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首先,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满足人民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全体人民共同奋斗,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实现高质量发展,把财富的“蛋糕”做大做好,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和根本。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全体人民共同艰苦奋斗促进共同富裕,必须最为广泛有效地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要让创造社会财富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让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更加强劲,需要给各种所有制的经营者吃下“定心丸”,使其通过辛勤劳动、合法经营、创新创业成为致富带头人,这就要求务必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其次,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突破口和“牛鼻子”。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通过不断增加和提升就业水平,提升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要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充分激活内需潜力、壮大市场主体、释放就业机会。既要全面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质量和专业技能,又要为每个人都提供公平享有发展的机会,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环境,畅通向上流动渠道,使每一个普通劳动者都能通过勤劳创新走上共富之路,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第三,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财富“蛋糕”切好分好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把“蛋糕”做大做好,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轮子,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另一个轮子。“蛋糕”做得不大不好,就没有东西可分;做大做好的“蛋糕”切不好、分不好,高质量发展就没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切好分好“蛋糕”关键是兼顾效率与公平,健全收入分配体系。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使收入分配调节既能分好蛋糕,又有利于做大蛋糕。初次分配仍然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激励和引导社会成员通过诚实劳动、创新创业、合法经营富裕起来。初次分配要以效率为主,兼顾公平,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再分配要通过完善税收制度、提高直接税比重、加强税收征管,调节过高收入,规范收入分配,增强对分配差距的调节。三次分配要基于自愿原则,激励高收入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低收入者和困难地区的支持与帮扶,更好发挥政府的“提低扩中抑高”作用,加快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
第四,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着力点。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不仅具有收入分配调节功能,也具有促进经济增长功能,既是“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保障机制,更是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快速通道。“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些基本生存与生活保障,既是共同富裕的核心内涵和安全保障,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着力点。
为此,要加快改革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机衔接机制。要把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升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统筹规划、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快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尽快形成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相互支撑、相互配套的有机衔接机制和政策法律体系。要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多渠道投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和质量,建立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反馈机制,精准识别不同区域、家庭和群体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精准对接、优质有效供给。
第五,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引导和规范资本为共同富裕和社会进步服务。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资本天生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社会生产要素中的最活跃要素之一,资本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可以不断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类生产生活用品和服务,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提升;另一方面,资本总是逐利的、贪婪的,逐利本身无所谓对错,关键在于逐利的方式或手段是否合法、合规,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众福祉的增长。如果缺乏有效的制度、规则对资本的贪婪本性加以引导和规制,它就有可能给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福祉和国家安全带来重大危害。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种形态的资本同样具有两重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够充分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能够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从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来看,法规、制度建设往往会滞后于资本的扩张投资和经济发展。有些资本的扩张行为虽然表面看起来合法又合规,但未必符合国家利益和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甚至有害于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的增长,这样就有必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严厉打击资本通过“讲故事”非法集资、“割韭菜”、造假圈钱、恶意逃废债等掠夺性贪婪行为。这一方面是为了让有限的资本尽可能地用到社会经济发展所真正需要的地方,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正面效应;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资本无序扩张、贪婪无度侵犯国家和投资者利益,对现有的社会经济秩序形成冲击,进而影响到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为此,一方面,我们要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相关法规、制度的建设,通过明确的制度规则对资本进行有效引导和合理规制,使那些掌握资本的人,在逐利的同时,能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善待员工和客户,保护劳动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使其所掌握的资本尽可能地朝着有利于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和社会进步的方向流动,进而把个人利益、资本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要提倡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鼓励和支持先富起来的群体,在有意愿、有能力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为共同富裕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石建勋 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
原载于上观新闻(2022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