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智库研究:美国从《星际迷航》转向《沙丘》?

发布者:黄洁心发布时间:2025-07-02浏览次数:12

特朗普第二任期内,美国太空战略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度调整。特朗普政府斥巨资设计“金色穹顶”导弹防御系统,NASA科研预算大幅削减,传统太空发射系统面临退役,商业航天公司悄然崛起……未来的太空世界,将是《星际迷航》中的前沿探索空间,还是《沙丘》中的权力博弈战场?本文基于多家权威智库发布的文章、报告及访谈内容,跟踪美国在太空探索与太空安全领域的战略动态。


图片

图片来源:腾讯网

美国迎来太空领域“黄金时代”?

4月17日,美国曼哈顿研究所发布报告《美国太空政策:下一个前沿领域》,认为一个新的太空时代即将到来,而美国正处于引领该时代的有利地位。私营企业在火箭技术上的创新使太空飞行变得更加廉价和可及,为近地轨道和深空领域的商业探索开启了未来之门,也为NASA创造了重振其太空计划的机会。


然而,两大障碍限制着即将到来的太空革命。一方面,NASA因技术陈旧且管理不善,存在结构性困境。其研发的太空发射系统(SLS)累计投入超9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663亿元),单次发射成本预计超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6 亿元),该系统的研发进展也较最初规划延迟超7年时间。其他诸如韦伯望远镜成本超支、火星样本返回任务搁置、VIPER月球车项目取消等,都反映出NASA的困境。另一方面,私营部门如SpaceX、Blue Origin等军在技术上有了一定突破,但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的监管政策要求限制了这些私营部门的发射频次,影响其技术迭代。


图片

图片来源:曼哈顿研究所


报告为美国重塑太空战略提出了四大关键优先事项:

第一,放宽私营航天企业监管,改革FAA规则,避免因官僚主义阻碍创新。

第二,尽早淘汰SLS火箭,转向与私营承包商合作开发更经济的地月及火星运输平台,在借助“商业月球有效载荷服务计划”加速推进机器人探月任务的同时,利用SpaceX的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降低发射成本。

第三,扩展NASA的商业项目,优化固定价格合同管理模式,维护与承包商的关系,同时学习SpaceX等商业航空公司的火箭开发模式,突破传统,提升效率。

最后,重设NASA 组织架构以适应创新时代需求,放弃传统硬件开发板块,将资源集中于基础研发、任务规划和太空科学等核心优势领域,重点投入私营企业难以涉足的核推进技术等前沿方向,提升机构运行效率。


以AI引领太空探索

5月30日,大西洋理事会发表文章《NASA需要21世纪的太空探索方法》,呼吁NASA借助AI与具身智能技术,创新太空探索模式,以提升任务效率与安全性,并推动地空技术水平协同发展。


图片

图片来源:大西洋理事会


文章指出,AI和机器学习能感知、思考、学习和适应,能够在危险的环境中协助、保护和替代人类。然而,这些技术尚未在美国“最最前沿”的地方——即太空探索领域——发挥其重要角色。与之相反,中国已成功将机器人技术整合到其太空任务中,并且投资更少,用时更短。有鉴于此,文章认为NASA应当将机器人作为太空探索的主力军,让其引领科学调查,并扩大其在建造、维护、运营太空基础设施的作用。


文章建议,其一,革新NASA组织架构,打破当前科研与执行割裂、预算独立分设的场面;其二,“阿耳忒弥斯”载人登月计划中,以机器人任务为先导,由智能机器完成宇航员着陆前的场地勘察、设施建设等准备工作;其三,为月球机器人配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地空协同网络,使地球上的科学家、工程师等专业人员能够远程参与月球、遥远行星及深空探索任务。


特朗普2.0或将《星际迷航》变《沙丘》

然而,2.0时期的特朗普似乎对NASA的机构改革兴趣寥寥。特朗普在2026财年年度预算中提议将NASA的总资金从约24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80.2亿元)减少到18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48.3亿元),削减约24%。其中科研预算削减比例高达47%,成为受影响最严重的领域。此外,该提案还计划取消或推迟40余项任务,涵盖地球科学、行星科学等多个研究领域。


5月14日,在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举办的NASA预算网络研讨会上,前NASA首席经济学家亚历克斯・麦克唐纳(Alex MacDonald)分析了该预算提案的潜在影响。他指出,削减NASA经费将加速其商业化转型。NASA将转向依赖SpaceX等商业公司提供运载服务,直接购买现成技术,以此降低研发成本,甚至到本世纪末可能被迫中止国际空间站、SLS火箭等自有项目及所有载人航天任务;原本的“阿尔特弥斯载人登月计划,以及该计划中的月球空间站Gateway都可能被迫取消,国际合作伙伴所承诺的50亿美元资金将会泡汤。NASA可能在未来通过商业合作伙伴来间接维系国际合作关系,但切换合作平台仍需时间准备。这可能直接导致国在太空领域的主导地位让位于中国空间站。


图片

图片来源:CSIS


尽管目前该预算案仍未落地,麦克唐纳认为其释放出特朗普2.0太空探索目标转向的信号。“我认为这对行业而言是艰难的转变——我们正从某种意义上远离《星际迷航》中‘为科学、国际合作与和平探索而航天’的理想,转向更接近《沙丘》所描绘的世界,即太空飞行围绕权力、资源与冲突展开。这正是行业正在艰难应对的矛盾。”


“东方威胁加剧太空紧张局势”

4月25日,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布了《2025年太空威胁评估》报告。报告分析了太空领域的五大威胁,一是GPS干扰行为在2024年呈现全球扩散趋势;二是针对太空领域的网络攻击频发;三是部分国家的在轨卫星存在高风险的机动操作;四是太空碎片激增;五是商业太空技术与反太空武器的融合趋势不断凸显。报告认为,鉴于全球太空威胁形势严峻,美国需要积极调整策略以保持太空优势。


图片

图片来源: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


该报告还对中国、俄罗斯及伊朗等其他国家的太空能力和前景进行了评估和预测。报告分析了中国在太空领域的技术升级趋势,主要关注中国先进的卫星技术水平与操作能力、新组建的军事航天部队等战略力量、无人机战略布局等几个方面。报告认为,中国正在“开发可用于太空作战的战术和程序”方面积累经验,“中国无疑保持着先进的网络战和电子战能力,这些能力不仅能够影响太空系统,同时具备构建在轨反卫星武器库的潜力。”


俄罗斯可能将为美军提供服务的商业航天公司视为合法攻击目更令美国担心的是,俄罗斯可能违反了《外层空间条约》,正在高度达2000公里的轨道上部署具有核能力的太空反卫星武器Cosmos 2576,并进入了与美国政府卫星USA 314共面的轨道,一旦引爆,可能在一年内使整个近地轨道无法使用。目前该卫星已离开此平面,但此前发射的Cosmos 2558仍与USA 326保持共面轨道运行。文章还称,伊朗、朝鲜、印度、以色列和欧洲地区在2024年均在太空攻防领域有了一定的发展,对美国的太空部署造成威胁。


从太空防御转向综合威慑

出于美国对太空威胁升级的感知,美军方面的战略应对从构建太空防御体系转向强化综合威慑能力。5月8日,在大西洋理事会举办的指挥官系列活动中,前美国太空军作战部长约翰·雷蒙德(John Raymond)就“美国国家安全和太空商业的未来”发表演讲。雷蒙德指出,尽管美国过去数十年在太空领域保持着绝对优势,但当前其他国家已跻身第一梯队,且正在复制美国的发展路径。


图片

图片来源:大西洋理事会


雷蒙德表示,当前太空局势已发生重大转变,太空领域正变得日益拥挤且充满对抗与竞争。随着核威胁等传统安全挑战升级,太空领域将在维持综合威慑战略中发挥核心作用,若能有效阻止冲突向太空领域扩散,就有机会遏制冲突在其他领域内的蔓延。然而,一直以来,美国在太空领域只聚焦于提升卫星系统的抗打击能力,以瓦解潜在侵略者的预期收益。但在太空局势转变的背景下,要施加真正的威慑,美国“必须具备让对手付出代价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保护陆海空作战力量。他特别强调“中国已构建起强大的太空军事体系,对美国传统联合作战系统构成威胁”。


雷蒙德指出,美太空军在规则制定、资源集成方面占有优势,而私营企业研发速度快、生产成本低,二者存在优势互补。随着军方与SpaceX等商业公司深化合作,美国空天事业呈现出“创新周期加速、成本曲线下降及任务能力拓展”的良性效应。基于此,雷蒙德支持军方实施采购改革,与私营企业合作强化太空部署能力,同时将太空垃圾处理等太空治理中的非核心任务移交给商业公司,以便太空军更好地“聚焦军事任务的战略优先级”。


“星球大战”复兴?

特朗普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太空领域在军事方面的重要作用,拟斥资17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5万亿元)打造“金色穹顶”。该项目计划在轨道上部署数百甚至数千颗装备先进传感器和拦截器的卫星,用以保护美国免受高超音速、弹道导弹和太空武器的攻击。5月28日,英国查塔姆研究所发表文章《特朗普的金色穹顶计划可能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文章指出,“金色穹顶”实际上是受以色列“铁穹计划”启发产生的现代版“星球大战”计划,冷战期间该计划投资巨大却最终流产,暴露出美国野心与能力之间的差距。


图片

图片来源:查塔姆研究所


当年困扰该计划的预算与技术难题如今依然存在。预算层面,国会预算办公室警告,仅部署和运营太空组件就可能在未来20年内耗资54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93万亿元),特朗普耗资17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5万亿元)并在三年内建成的规划几乎是天方夜谭。技术层面,由于美国与以色列在国际地位和国土面积上相差巨大,美国面临着更加复杂和高级的威胁,也使得该计划所需的远程弹道导弹、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和轨道运载系统规模比“铁穹计划”庞大百倍,几乎不是同一个量级。拦截太空中的高超音速或弹道导弹,需要能够在大范围内以近乎即时精度运作的拦截器或激光器,但美国目前并未掌握此类成熟技术。


一方面,若优先投入资源发展这一昂贵且未经实战验证的系统,美国可能会因此忽视更具现实意义的太空能力建设,例如提升区域导弹防御和网络韧性,以应对无人机等新兴威胁。另一方面,一旦其他国家认为美国正在研发能够抵消核报复的防御系统,则极有可能将此视作对核威慑逻辑的破坏,从而引发全球新一轮军备竞赛。




·END·

编译:赵佳文

编辑:邵正棋

编撰: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

监制: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监审:同济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