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重金组建“超级智能实验室”天团,Llama未来走向如何?

发布者:黄洁心发布时间:2025-07-15浏览次数:10

2025年6月,一场由Meta引爆的AI人才争夺战牵动了硅谷的神经。随着“超级智能实验室”(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 简称MSL)的正式启动,这家社交科技巨头不仅开出了数亿美元的顶级薪酬,还接连从苹果、OpenAI、谷歌DeepMind等科技领军企业重金挖角,迅速组建出一支堪称“全明星阵容”的AI研发团队。其背后是扎克伯格押注通用人工智能(AGI)赛道的战略野心,更是对Meta自研大模型Llama系列面临困境的果断调整。而MSL的成立,标志着Meta试图通过重新整合全球AI顶尖资源,对其大模型战略进行一次彻底重塑。


Meta能否借此打破困局,重回AGI竞争前沿?本文将从团队构建、战略意图与转型方向三方面,解析Meta这步“超级智能”棋局的深意与变量。

图片

图片来源:The Register


豪掷千金,“全明星”实验室重塑AI人才版图

2025年6月,扎克伯格亲自宣布成立“超级智能实验室”,其核心使命直指开发“超越人类能力的AI系统”。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Meta启动了科技史上堪称最激进的人才招募计划。MSL的组建策略清晰而有力:不惜一切代价挖角行业顶尖领袖、整体收购精锐技术团队、深度绑定战略合作伙伴。其投入之大,彻底改写了硅谷AI人才竞争的游戏规则。

图片

图片来源:Mirror Review


最引人瞩目的动作,无疑是前苹果基础模型团队(AFM)负责人庞若明(Ruoming Pang)的加盟。作为苹果AI核心的掌舵者,庞若明领导着百人精英团队,支撑着Apple Intelligence等关键AI功能。为了争取这位重量级人物,Meta开出了综合价值超过2亿美元的天价方案,其规模甚至逼近苹果CEO库克的薪酬水平,最终令苹果无力匹配。

图片

图片来源:TBPN


除此之外,OpenAI也成为MSL的“人才收割机”重点目标,7名核心研究人员集体转投Meta,其中包括大型语言模型专家Trapit Bansal、强化学习权威Shuchao Bi以及从事多模态AI研发的Allan Jabri和Lu Liu。据报道,Meta为其中部分人才开出了高达1亿美元(约合人名币7.25亿美元)的签约奖金,其决心可见一斑。而谷歌DeepMind也未能幸免,机器学习先驱Jack Rae和图像生成顶尖专家Huiwen Chang的加入,将直接弥补Llama系列的关键短板。专注AI安全的Anthropic同样损失不小,Claude核心开发者Anton Bakhtin和推理系统专家Joel Pobar的加盟,为Meta带来了领先的对话模型与复杂推理能力。


除了直接挖角,Meta还进行了关键的战略布局。其斥资14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36.75亿元)收购Scale AI近49%股权,并任命其联合创始人Alexandr Wang为首席人工智能官,此举将Scale AI世界领先的数据标注与处理能力深度整合进Meta的AI开发生态。同时,Meta还延揽前GitHub首席执行官纳特·弗里德曼(Nat Friedman)担任战略顾问,旨在强化AI开发工具链的整合与开发者生态建设。


至此,MSL已迅速集结了数十位涵盖语言模型、多模态、强化学习、推理优化等关键领域的顶尖大脑,其薪酬标准甚至令华尔街顶级投行的CEO们相形见绌。


  Meta部分AI人才梳理表格

图片

图片来源:新工科局自制


设立MSL的战略意图:Llama的困境

MSL高调组建的举措来源于Meta自研大模型Llama系列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与信任危机。近期曝光的内部决策显示,Meta工程师已弃用Llama的代码生成功能,转而采用Anthropic的Claude Sonnet。这一看似技术性的调整,实则是Llama 4项目遭遇滑铁卢后的连锁反应。

图片

图片来源:DEV


Llama 4的发布堪称Meta AI史上的一次重大挫折。模型上线仅36小时便陷入用户口碑风暴,随后更是被卷入“大模型竞技场刷榜”的争议漩涡。其表现之差,甚至严重动摇了Meta内部团队对项目的信心。一位离职的前Meta核心员工在内部发文中尖锐指出,Meta的生成式AI团队深陷“恐惧文化、缺乏清晰愿景和破坏性的内部竞争”泥潭。他直言不讳地表示:尽管Meta在基础设施和人才招募上投入了天文数字,但“几乎没有人真正相信公司所宣扬的人工智能使命”。

图片

图片来源:The Information

在此背景下,MSL的成立被赋予了战略救赎的使命。 扎克伯格在内部备忘录中明确阐述了双轨并行的发展策略:一方面,Llama-4.1与4.2版本仍在开发中,定位为现有架构的渐进式改进与修补;另一方面,新成立的MSL将承担更具雄心的任务——启动全新一代模型的研发,目标是在“未来一年左右达到前沿水平”。这一策略清晰地表明,Meta承认Llama当前架构存在局限,需要在一个全新框架和顶级团队的领导下实现技术跃迁。值得注意的是,Meta尚未明确新一代旗舰模型是否会沿用“Llama”品牌。考虑到Llama 4对品牌声誉造成的严重损害,进行彻底品牌重塑的可能性极高。


从人才布局看Llama技术路线的五大转型方向

深入分析MSL集结的人才阵容及其背景,结合Meta近期战略动向,可以预判Llama(或其继任者)技术路线未来可能将发生以下重大战略转型:


核心策略:从激进开源转向战略闭源。Meta长期奉行的全开源策略面临重大调整。Alexandr Wang的加盟是一个强烈信号,他创立的Scale AI以构建专有数据护城河和商业闭源模型著称。考虑到MSL的核心使命是打造“个人超级智能”,以及Meta投入143亿美元巨资获取Scale的专有数据资源,新一代旗舰模型极可能采用混合开源策略:基础版本保持开源以维持生态和影响力,但最先进、具备商业竞争力的顶尖模型将保持闭源,以此构筑技术壁垒和商业化基础。

图片

图片来源:Financial Times


能力演进:从单一语言到深度融合多模态。Huiwen Chang等视觉与多模态顶尖科学家的加入,结合Meta在智能眼镜(Ray-Ban Meta)和元宇宙硬件上的持续投入,明确指向Llama架构将进行根本性升级,原生支持图像生成、视频理解、3D场景建模等能力。未来的模型将是真正的视觉-语言统一体,成为驱动Meta硬件和沉浸式体验的核心智能引擎。

图片

图片来源:Meta Store


应用聚焦:从通用底座到深度垂直优化。Scale AI的整合为Meta带来了海量的行业特定数据集和专业的标注能力。这预示着未来的Llama架构将不再是“一刀切”的通用模型,而是会衍生出针对金融、医疗保健、工业制造、教育等关键领域的高度专业化垂直版本。通过领域自适应技术(Domain Adaptation)深度优化,这些模型将在特定场景下提供远超通用模型的性能和可靠性,这与扎克伯格强调的“将AI深度整合到Instagram、WhatsApp等核心产品及智能眼镜中”的战略高度契合。

图片

图片来源:TechJuice


效能优先:从规模扩张到推理效能革命。Llama 4的挫折让Meta深刻认识到,单纯追求参数规模的扩张路径不可持续且代价高昂。新加盟的Joel Pobar等专家在模型压缩(蒸馏)、推理加速和优化方面拥有深厚造诣。这清晰地表明新一代模型研发的核心目标将转向:在保持甚至提升性能的前提下,显著缩小模型规模;大幅提升推理速度并降低计算成本;开发面向边缘设备(如AR眼镜、手机)的高效部署能力,使强大AI真正触达用户终端。

图片

图片来源:TECHi


生态构建:从模型研发到平台化运营。Nat Friedman等技术生态整合专家的加入揭示了Meta更深远的布局野心:构建一个繁荣的AI开发生态系统。借鉴GitHub成功整合全球开发者的经验,Meta未来很可能推出基于新一代模型的模型即服务(MaaS)平台,提供完善的AI开发工具链(训练、部署、监控),并投入资源进行开发者社区运营。这将有助于吸引第三方创新,形成围绕Meta AI技术的生态护城河。

图片

图片来源:Richard’s Notes


结语

在超级智能实验室(MSL)的带动下,Meta正在全面重构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布局。从疯狂挖角构建“全明星”团队,到高调纠偏Llama路线,再到明确发力多模态、垂直化、高效推理与生态构建,扎克伯格显然不再满足于“跟随者”的角色,而是试图重返AGI竞赛的第一梯队。尽管Llama 4的失利曾暴露出Meta在大模型战略上的诸多软肋,但MSL的成立无疑是一场战略豪赌的重新洗牌。


未来的AI竞争将不仅关乎模型性能,更关乎架构创新、数据护城河、落地效率与生态平台能力的综合博弈。在AI技术迅速迈向平台化和终端融合的关键时刻,Meta若能在短期内实现从理念、团队到产品的协同进化,不仅有望挽回Llama时代的战略失衡,更可能在下一轮AGI突破中占据先机。MSL能否兑现其“超级智能”的承诺,或许正是决定Meta命运与AI未来格局走向的关键变量之一。


图片

作者:石淳瑜

编辑:陈靓、邵正棋

编撰: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

监制: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监审:同济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