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深夜,美国对伊朗发起“午夜重锤”军事行动,对伊朗核设施造成重大打击。6月24日,特朗普称以色列和伊朗均违反了生效不足一天的停火协议。在这短短数天内,中东局势风云变幻,地区安全与能源格局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摘选多家权威智库分析,梳理此次空袭对该地区造成的潜在影响。

图片来源:ABC News
伊朗核计划仍可能重启
6月23日,美国外交关系协会发表《美以攻击伊朗核设施——损害评估》,指出此次打击标志着美国正式加入自6月13日始的以色列轰炸行动,旨在摧毁伊朗“接近制造核武器能力”的核项目。

图片来源:外交关系委员会
本次代号“午夜重锤”的军事行动出动125架各型战机及专用B-2隐形轰炸机,B-2轰炸机可携带重达3万磅的“钻地炸弹”(Massive Ordnance Penetrators),美国专家认为,这是唯一可摧毁伊朗深埋地下核设施的炸弹。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丹·凯恩将军表示,经初步评估,纳坦兹(Natanz)、福尔多(Fordow)和伊斯法罕(Isfahan)三处设施都遭受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但目前尚不清楚此次行动能否遏制伊朗日益加速的铀浓缩项目及其研制核武的能力。
纳坦兹是伊朗最大的铀浓缩中心,位于德黑兰以南约225公里。卫星图像显示,纳坦兹地面电力变电站和试验性燃料浓缩厂受损严重。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评估认为,其地下浓缩大厅“如果没被彻底摧毁,也已遭重创”。IAEA主任大卫·格罗西向联合国安理会通报说,设施外部辐射水平无明显变化,但内部已出现“放射性和化学污染”,若被吸入或摄入,将存在危险。
福尔多是伊朗防护最严的铀燃料浓缩厂,深埋于山体下约80米。以色列先前攻击了福尔多的防空部署,但未见明显损伤。美国B-2轰炸机于6月21日夜间投下地堡击破弹后,卫星影像显示山体侧面冒出浓烟,并出现六处大型弹坑,山坡被灰烬覆盖,设施本体损毁程度尚待确认。两天后,以色列再次发动空袭。特朗普称福尔多及其他被美军锁定的目标已“彻底夷为平地”,但伊朗官方发言人则坚称福尔多地下建筑“未遭不可逆转的破坏”。
伊斯法罕附近的核燃料中心负责将天然铀转化为气体,供纳坦兹和福尔多的离心机使用。美国从阿曼湾发射数十枚战斧巡航导弹,重创该地;以色列的空袭则击毁了至少四座厂房,其中包括将铀气态化学还原为金属的装置,这是制备武器级核燃料的关键工序之一。然而,核政策专家、华盛顿特区科学与国际安全研究所所长戴维·奥尔布赖特(David Albright)称,伊朗似乎在爆炸发生前几天就转移400公斤浓缩到60%的铀库存。因此美国并未获取任何核材料,伊朗仍有重启核计划的潜力。此次袭击可能使其核能力大幅倒退,但并非永久性摧毁。
军事行动降低谈判可能
美国《外交事务》杂志6月22日发布文章《美国与伊朗的战争:美国空袭之后会发生什么》。文章指出,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仅进行有限打击,但此次空袭将局势推向高度不确定的方向。空袭虽可能在短期取得战术成果,但长期代价与不确定性极高。最可持续、最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解决方案依然是外交谈判,达成可核查、可执行的限制伊朗核计划协议。遗憾的是,当前军事行动可能使这一外交选项变得愈发遥远。

图片来源:外交事务
文章认为,伊朗短期内几乎必将进行某种形式的报复,可能袭击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基地,酿成美军伤亡。虽然特朗普政府希望以“有限打击换取克制回应”,但伊朗若采取更大规模反击,将可能引发一场美国本土民意不支持的长期战争。
长期来看,外部打击并不足以推翻伊朗政权,反而可能加剧其敌意和激进化,令伊朗更坚定追求核武器,且在失去国际核查机制后,更难以监控其核计划。同时,伊朗可能恢复境外暗杀、恐袭等“非常规报复”手段,对全球安全构成潜在威胁。美国虽未必卷入全面战争,但将长期承担援助以色列、遏制伊朗的战略负担。
作者警告,若战争长期化,将造成以色列与伊朗之间持续性的导弹袭击与空袭循环,引发严重人道危机,并消耗美国在中东的战略资源。若战争失控甚至战果不佳,在当前左右翼对中东事务的立场高度分化的情况下,美国国内政治将面临新一轮对以色列政策的质疑与分裂。
基于最新消息,伊朗于6月23日晚向美国驻卡塔尔军事基地发射多枚导弹,外交事务的这一预言已经应验。
海湾国家在美伊之间走钢丝
6月23日,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布文章《伊朗及中东地区将如何应对美国空袭?》,指出打击可能引发更加广泛的冲突,在地区乃至全球产生连锁反应,但也有可能促使伊朗回到谈判桌,缓和地区紧张局势。

图片来源:CSIS
文章认为,虽然伊朗高层官员已誓言要对美国进行报复,但他们也必须考虑自身能力及盟友支持意愿的诸多制约:包括军事与准军事领导层被削弱,以及伊朗的弹道导弹能力遭受重创,这都限制了伊朗的反击选项。
此外,曾提供战略深度的叙利亚已失去阿萨德政权支持,真主党也已遭重创。更关键的是,俄罗斯等重要盟友迄今也仅作口头声援。在这些限制下,伊朗可能会在“象征性的小规模反击”和“可能引发美方更严厉打击的最大化报复”之间寻找平衡,并尽力维护近来与海湾阿拉伯国家渐趋缓和的关系,不愿因报复行动而严重损及它们的国内安全或经济利益。
冲突对周边国家也有一定影响。若美伊冲突陷入僵持,将颠覆海湾国家以“降级冲突、经济多元化、扩大区域及全球经济联系”为核心的战略愿景。在公开表态中,海湾阿拉伯国家既没有明确支持美国,也未公开谴责美方。它们普遍对冲突升级的风险表示担忧,并呼吁各方保持克制。下阶段,海湾国家力图在美伊之间走钢丝,尽量减少冲突的溢出效应。长期以来,阿曼和卡塔尔等传统调停方将加倍努力,寻求降级紧张局势的途径,为冲突双方提供“台阶”。
霍尔木兹海峡仍面临封锁威胁
6月23日,华盛顿近东政策研究所发布报告《伊朗-以色列冲突如何影响海湾能源和海事安全》指出,美军介入后,伊以冲突已然演变为影响海湾能源出口与海上安全的关键事件。这片占全球35%海运原油与20%液化天然气流通量的海域,正面临自两伊战争以来最复杂的安全挑战。

图片来源:华盛顿近东政策研究所
报告指出,波斯湾地区冲突可能会影响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的能源出口。尽管目前商业航运仍在继续,但部分船只已改变航线,市场认为伊朗针对卡塔尔乌代德空军基地的报复性打击对能源流通的风险较低,导致油价一度大幅下跌。后续伊朗若再次威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整个地区的能源和航运将面临极大风险。
海洋安全方面,波斯湾、红海等关键航道面临着无人机、导弹袭击、GPS干扰、AIS欺骗等多种新型威胁。美国对伊朗核设施的打击可能引发伊朗针对美国或以色列相关商业船只的报复性袭击。此外,也门胡塞武装也可能趁机扩大对红海和阿拉伯海航道的攻击。
区域经济与技术合作方面,沙特和阿联酋等海湾国家正努力扩大AI投资以实现经济转型,与美国在AI基础设施、数字技术等领域深化合作,但这些项目依赖稳定的能源供应和地区安全。然而,持续的冲突或伊朗政权更迭可能带来溢出效应,破坏地区稳定,不仅会阻碍经济转型,还可能影响海湾国家在全球技术产业链中的地位。
美国“引火烧身”?
此次军事行动也为美国自身带来了宪政危机。美国外交关系协会6月22日发布文章《特朗普有权袭击伊朗吗?》,质疑美国总统是否有权在未经国会授权的情况下对伊朗发动军事打击。这篇文章以约翰·B·贝林格三世(John B. Bellinger III)的访谈内容为基础,分析了美国宪法框架下总统与国会在动武权力上的分工,以及此次美军加入以色列对伊朗打击行动的合法性与潜在影响。

首先,从美国宪法层面看,总统作为三军统帅,在《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二条下享有较大权力,可以在未获国会授权的情况下为保护美国国家安全或推进核心国家利益而动用军事力量。这种权力虽具广泛弹性,却也引发了“总统越权”的长期争议。
其次,贝林格指出,美国司法部法律顾问办公室(OLC)确立了一个事实判断标准:若军事行动的规模、持续时间和对美军的潜在风险达到一定程度,便可能构成宪法意义上的“战争”,这时总统就必须获得国会授权。若特朗普对伊朗的军事行动被界定为“大规模、长期并伴随高风险”,那么从法律角度来看,应受到国会控制。
第三,从国际法角度,美国打击伊朗可能违反《联合国宪章》第2(4)条关于不得使用武力的原则。除非能证明此次行动是应对“迫在眉睫的武装攻击”或是以色列合法的集体自卫,否则美国难以通过“自卫”或“集体自卫”的理由为动武正名。而且,历史上美国对以色列单方面攻击核设施持谨慎乃至反对态度,例如1981年谴责以色列袭击伊拉克核反应堆,以及2007年拒绝共同攻击叙利亚核设施的请求,均显示美方对先发制人打击的立场较为保守。
最后,特朗普若绕过国会发起重大军事行动,将进一步削弱国会在战争决策中的宪制权力,继续推动总统战争权的扩张。这不仅有损民主制衡原则,也可能在缺乏政治共识与战略准备的前提下将美国拖入新的中东战争。因此,无论从宪法责任还是国家利益出发,国会两党都应坚决要求总统就伊朗问题广泛征求国会意见,并在必要时获得正式授权。
·END·
编译:刘成昊、石淳瑜 、赵佳文
编辑:邵正棋
编撰: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
监制: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监审:同济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