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腾讯元宝举办了“乡亲们的第一堂AI工具课”。培训中,村民踊跃提问,从“能劝和婆媳吵架不?”到“娃不肯结婚咋办?”AI下乡,都能做什么?
图片来源:数英网、南方日报
大厂携AI“进村”
近年来,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高度重视,相继出台系列政策文件,全方位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国内大厂纷纷抢滩下沉市场,AI下乡赛道激战正酣,既有拼多多、大疆、阿里和百度等老玩家长期深耕,持续发力,也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格力等跨界新军强势入局。
1.拼多多:供需匹配
01
首创“农地云拼”模式,利用AI算法分析消费需求,精准匹配供需两端。
02
多多买菜借助AI需求预测和智能调度技术,优化生鲜农产品的仓储、分拣和配送效率。
03
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同推出“科技小院强农兴农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开展学术沙龙、技能培训和电商助农等线下公益活动。

图片来源:《2021农村电商发展趋势报告》
2.大疆:效率优化
01
去年正式发布首款搭载AI、AR功能的T100无人机,进一步优化作业效率与安全性。
02
T70系列融合全新AI和AR功能,保障飞机起降和作业中的安全。
03
目前,大疆基于无人机技术的农业解决方案已覆盖全球农田。

在整个作业过程中,无人机飞手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准备下一轮喷洒的农药,而不是跟随无人机进行操作,这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图片来源:机器之心
3.阿里巴巴:全线方案
01
2017年推出ET农业大脑技术将AI与农业深度结合,形成从生猪养殖到经济作物的全场景解决方案。
02
AI种植决策系统覆盖全国三十余个智能温室。
03
在“热土计划2024”中加大投入、提供专项基金,联合多方共建乡村可持续发展实验室。
04
推动AI多癌早筛项目以公益方式落地更多县域。


图片来源:上游新闻、中国日报网
4.百度:算力规模化
01
凭借强大的全栈AI能力、规模化算力、成本优化策略与场景深耕,深入数字农业布局。
02
凭借天工AIoT时序时空数据库+AI 技术优势打造农业种植方案,助力智慧农业规模化应用。
03
2024年联手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团队共同打造首个农业智能体“农民院士智能体”,使农民们可以与专家隔空面聊。


百度APP(上)文心一言APP(下)
图片来源:百度AI
5.华为:完整架构
01
基于“端、管、云”协同的ICT技术架构,构建覆盖农业生产全链条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体系。
02
2020年发布《5G引领现代猪场 AI使能智慧养猪》报告,从芯片到支持商城开发提供完整AI架构,通过ICT技术帮助猪场实现智能化养猪。
03
华为云联合隆平高科开发AI育种云平台,显著缩短水稻育种周期,提高优质品种选育效率。

图片来源:华为云
6.腾讯:知识融合
01
AI Lab与农业专家组成的团队在2018年国际AI温室种植大赛中斩获亚军。
02
首创农业AI系统成功攻克机器智能与农业专家知识融合的技术瓶颈,实现作物产量提升与资源利用效率的双重优化。
03
在农村投放墙体广告,与中国农业农村部合作推出“耕耘者振兴计划”,将AI工具下沉至田间地头。

图片来源:“村级服务平台”微信小程序
7.中国电信:云网融合
01
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能力和AI算法,为福建南平浦城县、湖南湘乡泉湖村等多地农户生产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2月发布国内首个基于DeepSeek面向公众提供农业服务的“雄小农”AI农业大模型,提供科学化的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指导。
02
将以“云网融合+AI+大数据”为核心引擎,持续深化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精准化、产业数字化。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8.中国移动:基建升级
01
通过AI+新基建升级,全面升级乡村的双千兆网络覆盖,确保5G和千兆宽带接入全国所有乡镇。
02
通过AI+新农村升级,确保乡村环境的安全与治理效率。
03
通过AI+新农业升级,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
04
通过AI+新农家升级提供全新的健康养老服务。
05
通过AI+新农教升级丰富乡村的教育内容与服务。

图片来源:东北新闻网
9.格力:品牌建设
01
依托智能制造、AI、物联网等技术,研发更高效的农业机械设备、智慧化管理系统,打造高端农产品品牌。
02
将在未来三年内布局多个农业产业园,打造智慧化农业示范基地。

图片来源:凤凰网
AI下乡的“最后一公里”
1.是实现高效种植还是陷入AI幻觉?
AI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如智能灌溉、病虫害预警和产量预测,帮助农民优化种植决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然而,受极端天气、病虫害爆发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农业生产充满不确定性,易使AI模型生成的标准化建议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节,陷入“魔幻”状态。同时,当“母猪产后护理”等高度依赖经验的问题被简单归为“问AI就行”,村民也极易陷入技术依赖陷阱。长此以往,这种由AI幻觉带来的虚假安全感或将使农民丧失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
2.是技术普及还是数字鸿沟扩大?
从AI辅助治理农田虫害、优化种植决策,到AI帮娃找对象、处理婆媳关系,AI正在触及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在弥合城乡数字差距的同时,AI也可能加剧农村内部的不平等。从群体角度看,具有经济和教育优势的农民家庭可快速享受AI红利,而数字素养不足的弱势群体则因技术门槛被进一步边缘化。从地域角度看,偏远村县受限于网络基础设施薄弱、人口结构老化,在数字化浪潮中可能更加落后。
3.是资本逐利还是人与技术共生?
在中国农业数字化转型之下,对于资本来说,AI下乡不仅是一大商机,更是一场技术革命。这场技术革命的价值,不在于用算法取代农民,而在于构建乡土智慧与数字智能的共生生态。尽管当下资本蜂拥而来,但技术红利尚未真正惠及产业链末端的农民。要让AI真正扎根农村,需政企协同扫清农业数据要素开发利用的障碍,打破农业数据的孤岛效应;携手进村加强数字技能培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技术应用如APP等进行接地气改造,使农民一看就会,推动农民角色从学习者转变为利用者、管理者和监督者,实现人与技术共生共赢。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或许在某一天,当田间地头的对话从“AI怎么用”变成“这模型还得跟张婶学两招”时,AI才算是“入了乡随了俗”。
·END·
作者:李青倩
编辑:赵佳文
编撰: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
监制: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监审:同济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