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观察家研究基金会(ORF)发布报告《人工智能治理路线图:G20集团的国家战略及经验教训》。这份报告重点研究了G20集团成员的人工智能国家战略,以及五个非G20国家(尼日利亚、肯尼亚、新加坡、西班牙和阿联酋)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导力水平,并对构建全球人工智能框架提出了相应建议。新工科局将报告核心内容摘编,以飨读者。
AI能力的“南北差距”明显
人工智能(Al)不仅是技术现象,更是重塑21世纪全球动态演变的催化剂,已成为全球领导力争夺的关键领域。报告显示,在这些成员中,美国的人工智能发展规模与发展水平遥遥领先。

全球AI能力发展情况。Y轴表示绝对的人工智能能力(发展规模),X轴表示相对强度(以全球人工智能指数为衡量指标)。图片来源:《人工智能治理路线图:G20集团的国家战略及经验教训》

G20国家AI评分。图片来源:《人工智能治理路线图:G20集团的国家战略及经验教训》
在投资、研发和人才等关键指标上,全球北方领先于全球南方。美国、欧盟、英国和加拿大等G20成员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引人注目。而全球南方中,除中国和印度外,其他国家尚未跟上发展步伐。原因在于这些南方国家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人工智能基础模型匮乏。同时,数据可用性与兼容性不佳、劳动力培训缺乏、数据隐私以及网络安全基础设施需求难以保障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南方国家的发展困境。
同时,印度、阿根廷、巴西、肯尼亚和尼日利亚等国在农业、医疗、金融和银行业等领域成功部署人工智能应用,也启示全球南方国家若想弥补与全球北方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需要建立符合自身国情的人工智能国家战略。
报告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可能给国家安全带来威胁,重塑地缘政治格局。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被非国家行为者用于恶意活动,人工智能还可能通过深度伪造传播错误信息来扩大地缘政治冲突的消极影响,当前全球仍面临着对人工智能恶意行为的威慑不足以及人工智能监管难等问题,亟须依靠国家方面出台人工智能战略以解决此类问题。

人工智能战略梳理
本部分根据报告内容重点选取了美国、中国、欧盟、印度等四大经济体,以及非G20国家代表肯尼亚,围绕核心支柱、政策来源、主要行动三个方面对其人工智能战略进行梳理。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来源:《人工智能治理路线图:G20集团的国家战略及经验教训》
美 国
1.核心支柱
技术突破原则、技术标准原则、劳动力发展原则、信任与隐私原则、国际合作原则
2.政策来源
第13859号行政令《维持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导地位》(2019.2.11)
3.主要行动
(1)联邦政府投资:政府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支出约为33亿美元。
(2)私营部门投资:亚马逊在研发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支出达到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预算总额的十倍;微软在2023年向OpenAI投资了100亿美元。
中 国
1.核心支柱
创立健全的法律及伦理框架、为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参与制定人工智能国际标准、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法规及评估体系、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向公众普及人工智能
2.政策来源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7.7.8)
3.主要行动
(1)私营部门投资:2022年达到134亿美元。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华为和科大讯飞等科技巨头是重要参与者。
(2)政府举措:通过人工智能产业联盟(AIIA)等公私合作平台举办的竞赛向科技初创企业发放现金补贴。
欧 盟
1.核心支柱
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普及创造有利条件;在影响力大的领域建立战略领导力;促进人才培养;促进信任、合乎道德的人工智能发展政策目标
2.政策来源
《人工智能协调计划》(2018-2021)
3.主要行动
(1)私营部门投资:2020年,私营部门占欧盟人工智能投资总额的 67%,大部分集中于数据和设备研发领域。
(2)风险投资:欧洲的风险投资生态系统主要为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提供早期融资,但在随后的扩张和增长阶段表现不佳。
(3)欧盟举措:欧盟委员会专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出台《地平线欧洲计划》、《数字欧洲计划》等;欧洲投资基金则启动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专项投资计划试点。与私营部门投资不同,这些投资的重点是人力资本和技能培训,其次是研发。
印 度
1.核心支柱
安全可靠原则(保障利益攸关方的安全);平等原则;包容性和非歧视原则(避免加剧与宗教、种族、种姓、性别等分歧);隐私安全原则;透明度原则;责任原则(内部评估程序与外部审计程序)
2.政策来源
《人工智能国家战略》(NSAI)(2018.6)
3.主要行动
(1)私营部门投资:2023年,IT巨头Wipro宣布投资10亿美元,以实现在2026年前增强其人工智能发展水平。
(2)政府举措:国家信息中心(NIC)提供了基于云的平台,以提升人工智能的社会服务能力。
非G20国家:肯尼亚
1.核心支柱
数据管理原则(保护数据不被LLM滥用);管理网络空间原则(管控不当行为);独立监督原则(NC4 独立监管)
2. 政策来源
《2022-2032肯尼亚国家数字计划》、《肯尼亚开放数据倡议》等
3. 主要行动
(1)学术界:斯特拉斯莫尔大学iLabAfrica研究中心根据肯尼亚“2030愿景”对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展开前沿研究。
(2)私营部门:对人工智能在农业、医疗领域的应用进行投资。
报告认为,从中美两国争夺人工智能发展主导权,到欧盟对道德框架的关注,再到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的发展贡献,国家战略出台的背后是数字时代权力范式的转变。
政策述评与未来展望
报告指出,全球范围内的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缺乏普遍的道德标准和监管框架,无法确保问责制的落实,也难以促进国际合作;
第二,全球北方和全球南方之间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的结构性差异,扩大了人工智能普惠性与可及性的全球鸿沟;
第三,需要解决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问题,因此建立国际数据保护和网络安全标准的合作倡议至关重要。
报告建议,鉴于人工智能的效力正在稳步提高,应从负责任人工智能治理系统、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系统和量子人工智能治理系统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监管,并且需要特定的国际组织出台合法合规的治理框架。这一框架应基于以下原则:可信任与忠诚度原则(提高消费者对人工智能产品的信任感)、优先考虑人类、社会与环境福祉、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具备可竞争性、确保问责制。
报告最后指出,为了共享人工智能技术成果,全球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弥合南北“人工智能技术鸿沟”,G20等多边组织在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2023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新德里峰会宣言》中将“负责任地利用人工智能造福全人类”作为主要条款之一,并将问责制和透明度作为纳入人工智能监管时需要遵守的主要原则。G20已经成为各国针对人工智能发展表达合理关切、寻求解决方案的重要论坛。
报告原文:
https://www.orfonline.org/public/uploads/posts/pdf/20240430205801.pdf
·END·
编译:孙霁坤
编辑:李青倩
编撰: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
监制: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监审:同济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