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欧盟突然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关税。7月4日,欧盟正式通过《官方公报》公布反补贴详细调查结果。这项临时关税政策将于2024年7月5日起实施,预计最长持续4个月,这意味着如果中欧双方无法在今年11月前达成“和解”,欧盟方面就将其落地为长达五年的最终关税政策。

图片来源:新工科局自制
6月12日至7月4日近一个月的协商时间里,欧盟执委会在获得更多相关企业资讯后,仅作出将最高税率降低0.5个百分点的让步,可见当前欧盟愿意对话和磋商的态度很可能只是基于工业界压力的一种表面文章,欧盟贸易保护的枪响之后,中欧双方的博弈将更复杂而深远......

图片来源:thenextweb
01
欧盟加征关税,动机何在?
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和绿色低碳化转型的浪潮中,中国新能源汽车勇立潮头,积极探索全球化新航路。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522万辆,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而欧洲又是中国出口电动汽车第一目的地,中国汽车在欧洲销量Top3的企业分别是上汽集团、吉利集团和比亚迪汽车。可见,欧盟分级加征关税的方式完全是对我电动汽车企业的精准打击。

图片来源:JATO
此次欧盟加征临时关税的目的十分明确:
一是保护欧洲本土的电动汽车市场。欧洲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汽车产业为欧盟贡献了超过3900亿欧元的财政收入,并直接或间接地为欧盟国家提供了1290万个工作岗位,占社会总就业岗位的6.8%。
二是加速电动汽车的本土化生产。欧盟今年先后通过《关键原材料法案》和《净零工业法案》,明确指出欧盟未来整车及供应链的本土化率将超过50%,到2030年,欧盟每年部署的所谓战略性清洁技术中至少有40%是其自主生产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6月18日举行的中欧主要新能源车企的闭门会议上,中欧车企一致反对欧盟对华加征关税,并称欧盟在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的反补贴调查中,索取中国电动汽车及电池企业生产经营、发展规划、技术工艺、产品配方等方面的大量信息,远超反补贴调查所需。欧盟此举被认为是借所谓“反补贴调查”之名,窥探中国技术内幕。对此,相关人士表示,欧盟此举旨在通过关税制裁套取中国核心技术,又或者是“逼迫”大量中国供应链厂商到欧洲当地布局,最终目标均在于促进欧洲本土供应链的发展与壮大。
上述目标导向为欧盟对华加征关税提供了牵引力,而关税政策的出台更少不了一些重要的推动力。
一方面,欧盟内部有法国车企的煽风点火。2023年8月的慕尼黑车展,中国电动汽车大放异彩,让法国车企感到焦虑;2023年9月,法国制定了到2027年生产百万辆电动汽车的规划,法国车企担心,任由中国品牌在欧洲占据市场对它们不利。
另一方面,欧盟外部有来自美国“小院高墙”战略的施压。美国政府在5月“率先”对中国电动汽车等商品挥出关税大棒,随后美国智库方面跟进发表系列文章《拜登的电动汽车关税策略需要统一战线》《如果没有关税,欧盟将面临中国新三样产品的大量进口》等,“建议”日欧盟友在遏制中国电动汽车方面与美国保持“统一战线”,对华加征关税,尤其强调欧盟不可征收过高关税,否则会损害欧洲消费者的利益,而美国可以征收高额电动汽车关税,是因为中国只占美国电动汽车进口量的1-2%。
有分析人士称,美国一定程度上为欧盟对华关税政策提前打了掩护。此外,从关税政策的宣布时间来看,恰逢西方G7峰会召开前一天,更凸显出此举或由G7主导。
02
欧盟并非铁板一块
临时关税是否将成为永久性关税,取决于欧盟27个成员国是否能在4个月内达成一致(除非多数反对,否则将视为达成一致),这段时间即是我国与欧盟及其成员国进行谈判或协商的关键运作空间。
可以看到,这场对华的角力中,欧盟并非铁板一块。德国、瑞典、匈牙利和马耳他等国家皆因不同的原因反对加征关税,这些因素或牵制欧盟未来对华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图片来源:凤凰新闻
德国:“反对阵营”的领袖
德国是汽车工业大国和中国车企出海的重要合作伙伴国。在欧盟宣布加征关税的第一时间,德国三大车企大众、梅赛德斯-奔驰、宝马迅速作出回应,一致反对初裁及加税决定。临时关税生效的前一天,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还发布声明,敦促欧盟放弃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计划,担心若中国采取反制措施,将损害向中国出口汽车的欧洲制造商。因为去年德国对华乘用车出口额是中国进口额的三倍多,零部件供应商的出口额则达到进口额的四倍。
随着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实现连任,德国对欧盟委员会游说的影响力或下降,但仍有机会通过联合其他成员国(至少3个),并确保其人口总和超出欧盟总人口的35%,从而形成《里斯本条约》规定的有效“阻止性少数”来否决相关的征税提案。
匈牙利:接棒欧盟轮值主席国,将努力避免中欧贸易战
匈牙利实施“向东开发”战略并和中国有着紧密的经贸合作,其固然反对欧盟对华加征关税。匈牙利连续多年为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第一投资目的国,而汽车制造产业链规模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5%,这意味着来自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投资和技术对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匈牙利国家经济部明确表示,匈牙利政府坚定不移地拥护自由贸易,强烈反对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
这次匈牙利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或许可以让中欧协商打开新局面。匈牙利外交部长西雅尔近日表态称,发展与中国的合作将是匈牙利担任欧盟主席国期间的重要目标,匈方将努力确保中欧之间不会发生关税战或贸易战。意即匈牙利将关税政策上愿为中方奔走斡旋。
此外,瑞典也极力拥护自由贸易。瑞典首相乌尔夫·克里斯特松曾表示,欧盟不应该在针对中国电动汽车方面“步美国后尘”,瑞典国际发展合作和对外贸易部长约翰·福塞尔强调,加征关税可能会引发“未来贸易战的风险”。马耳他能源部长米里亚姆·达利也表示,不想要“无助于我们实现脱碳目标的关税”。这些国家未来都可能为我国争取与欧盟谈判和协商提供空间。
03
中欧博弈空间剩余几何?
在电动汽车领域,中国决不会被轻易“拿捏”,播种风的人必将收获风暴。若欧盟在华加征关税问题上不肯作出让步,那么中国也会予以相应的反制措施。
欧盟中国商会5月表示,如果欧盟征收惩罚性关税,中国则考虑将发动机排量大于2.5L的进口汽油轿车和SUV的临时关税税率提高到25%,用西方的环保牌制约西方。这项措施将影响严重依赖中国市场的欧洲汽车制造商,尤其是大众、宝马和梅赛德斯-奔驰,也会加剧欧洲经济的通货膨胀,对欧洲消费者造成打击。
中国还可能对欧盟的奢侈品、飞机零件以及农产品等征收关税,这将主要影响支持对中国汽车征收惩罚性关税的法国、意大利等国。6月27日,中国商务部打响反制欧盟的“第二枪”,宣布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甲苯胺所适用的反倾销措施发起期终复审调查,期间继续征收反倾销税。
我国也应在继续寻求与欧盟谈判和协商的同时,警惕来自其他领域和其他国家的相关风险。尤其是冯德莱恩的连任意味着欧盟在当前政治形势下可能仍将追随美国,未来,围绕欧盟对华“去风险”的有关主张也可能将逐步细化和加快落实。
在关键技术领域,欧盟或将加大在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关键原材料等领域对华“精准脱钩”,甚至在高等教育合作及人员交流方面对华施限。2023年,冯德莱恩首次提出欧盟对华“去风险”,大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当前,为迎合欧盟内部的右翼民粹主义的崛起,冯特莱恩或将继续提升对华政策的风险偏好。纵然中国对欧盟成员国出台了免签措施和确立2024中欧人文交流年,但在中欧经贸关系紧张的态势下,欧盟难保不会在人文交流方面对华施限。
在拓展“朋友圈”方面,欧盟或继续追随西方机制强化对华经济政策协调,并借此拉拢印度、巴西等全球南方国家,唆使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在科技领域降低对华依赖。尤其是,加拿大正在跟进欧美脚步,已经启动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进口关税的公众咨询。因此,未来中欧的协商结果很可能成为影响全球贸易格局的重要信号。
04
结语
面对西方的围堵,中国仍将坚持高水平开放,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一方面,在欧洲,中国将继续拓展与匈牙利、希腊、塞尔维亚等国家的友好关系。7月1日,中塞自贸协定生效,中塞双方将分别对90%的税目逐步相互取消关税,深化经贸合作。另一方面,除了欧洲市场,中国正踊跃拓展其他国际市场,且在南美洲和亚洲斩获了斐然的成绩。如今,中国电动汽车已在南美市场崛起。根据巴西电动汽车协会的数据,2023年巴西电动汽车的销量比2022年猛增91%。今年前4个月,中国电动汽车在巴西市场新车销量达到去年同期的8倍。
纵然中国新能源汽车遭遇欧盟反补贴调查这一严峻挑战,但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已然积极展开战略调整。从当前形势来看,中欧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博弈或许“道阻且长”,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凭借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性,或许能够在这场博弈中“破局而出”,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作者:李青倩
编辑:张静
编撰: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
监制: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监审:同济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