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ChatGPT风靡全球以来,OpenAI公司及其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成为科创圈新一代“当红炸子鸡”。近日奥特曼又带着他新推出的世界币(Worldcoin,WLD)走进话题中心。但世界币推出一个月以来,市值不断下降,并深陷争议漩涡。
扫虹膜送美元
7月24日,山姆·奥特曼在X(原推特)上宣布,其联合创立的加密货币项目世界币正式启动,加密钱包World App同步开放使用。奥特曼称,世界币创立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人格证明的全球金融和身份网络”。

图片来源:推特
世界币项目已在20个国家的35个城市部署了Orbs虹膜扫描器(一个保龄球大小的银球)。一旦虹膜扫描验证用户是真实的人类,就会创建一个World ID,发放25个WLD代币,价值约为50美元。项目在测试阶段就已经吸引了200万名用户注册。

用户扫描虹膜,注册World ID
图片来源:路透社

给全人类发钱
世界币项目旨在创造一种全新的分配社会福利的网络,使每位公民可以定期获得货币,使人们“不必为生计而选择职业,而能从人工智能发展中获益”。换句话说,就是给全世界人类发钱的宏大构想。
而想要公平地发钱,就必须解决“人”的认证问题——即如何确保一笔福利每人仅领取一次,且保证领取财富者不是人工智能或机器人。对此,世界币项目的对策是设立每个人对应的World ID。用户通过Orbs装置进行现场虹膜扫描即可注册并创建个人专属的World ID。World ID 类似于“数字护照”,可以证明其持有者是具有真实人格的人类。

市值跌宕起伏
WLD上线初期价格直线上升,更是吸引了来自a16z、Coinbase Ventures等加密货币圈内知名投资机构的约2.5亿美元融资,强势跻身独角兽之列。

世界币推出1个月,市值持续下跌。
图片来源:CoinMarketCap
但热潮也很快褪去,外界对数据隐私的担忧使这个轰动一时的项目陷入了困境。进入8月后,全球WLD持有数量趋于稳定。WLD推出一个月以来,完全稀释后的市值已蒸发约100亿美元。完全稀释市值是通过将市场价格乘以资产的最大供应量得出的。这种方法估算出所有硬币被释放或开采后加密项目的受欢迎程度。
纵然坐拥科技实力与充足的资金,世界币的前途仍不明朗。市场价格的波动直观反映了金融市场的信心缺失和用户的好奇心消退。

监管迅速介入
虹膜是人体重要的生物识别依据。世界币大张旗鼓地扫描虹膜引发了人们对于隐私的广泛担忧。其数据采集是否合法、用户信息是否受保障仍有待观察。早在世界币的试运营阶段,就有媒体爆料,有人非法采集和倒卖欠发达地区个人虹膜信息以换取货币奖励。
多国监管机构迅速对世界币收集用户生物识别依据的合法性展开调查。英国、法国、德国、阿根廷等国数据监管机构表示将对其开展进一步调查。肯尼亚则直接表示已暂停世界币的当地活动,并将评估其对公共安全的潜在风险。
尽管世界币在美国成立。但由于监管问题,该加密货币不向美国公民提供。中国大陆也并未开放虚拟货币交易,世界币也未能在大陆合法流通。香港地区是世界币开放虹膜扫描和注册的城市之一,目前香港尚未提出对世界币的监管政策。
未来世界币是否会因极大的争议而从“硬核”的虹膜识别转向其他技术,又或者在与现实磨合的过程中放弃自己曾经的愿景,仍尚未可知。

图片来源:CNBC

Web3.0版乌托邦?
在山姆·奥特曼的设想中,世界币将同时肩负起金融、身份识别以及治理的职能。世界币为全人类提供普遍基本收入的初衷或许在当下难以实现,但世界币官网称,世界币的身份识别将能过滤“非人类”的杂音,甚至解决人工智能服务爆发式增长带来的大量验证问题;Web3.0技术赋予代币去中心化的金融功能,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全球数字经济,从而促进全球机会平等,进一步赋予每个用户参与决策的能力和途径,让人工智能最大限度地造福于全人类。
上述畅想裹挟了大量理想主义色彩和资本包装成分,但依旧是科技发挥社会治理功能的一次有影响力的尝试。无论世界币项目是否会如2019年的Libra般折戟沉沙、止于乌托邦造梦,又或者伪装落地尽显金融本质,脚踏实地研究切实造福人类的技术、探索实现人本身价值的途径将永不止步。

图片来源:Web3 O' clock


·END·
作者:孙嘉琪
编辑:赵鹿捷
编撰: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
监制: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监审:同济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