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探索“新健康标准”

发布者:杨文宇发布时间:2020-08-08浏览次数:78

今年4月,作为我国超大型城市,上海围绕构建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长效防线,发布《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简称“公卫建设20条”),提出到2025年,使上海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上海的“超大城市新健康标准”,确实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

 

公卫体系不是临时搭建的“板房”

“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必须要有完整而且强有力的防控体系,而防控体系的核心是灵敏高效的指挥中心。”上海市副市长宗明表示,“公卫建设20条”将建设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放在四方面、20条具体任务的首位。高标准建设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承担起更灵敏的“指挥部”的功能。

强健的公卫体系,应该是永久的安全堡垒,而非因为某种疾病临时搭建的“板房”。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是一家承担着上海各类重大传染病预防治疗职能的三甲医院。疫情期间,卢洪洲、张文宏等一大批专家昼夜值守,在临床救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政府部门应急指挥、科学决策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上海疾控部门协调各部门、各环节,做好舆情监控、信息收集和疫情研判,通过大数据等手段让疫情信息可视化、动态化,让防控决策精准化、科学化。

 

上海市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工作 刘颖 摄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说,“公卫建设20条”提出建设集中统一、智慧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重点在于“体系”。不是过去仅限于卫生系统针对某一种传染病的单一卫生管理指挥体系,而是上升到建设上海市民公共卫生中心,指挥权在市一级层面。这对今后重大灾难的应急管理来说,是有标志性意义的,是指挥系统的提升。这也意味着,上海随时能够调动一切资源,为全市公共卫生体系搭建“最强大脑”。

 

为社区居民完善“兜底哨点”

嘉定区一名干部说,今年春节是“史上最累春节”。为了织严织密社区兜底的医疗防护网络和哨点,疫情期间上海市、区两级干部全面下沉,“每天站岗、巡逻、检查,腿都站肿了”。这名干部是上海众多奋战在一线的基层工作者的缩影。

联防联控是防控疫情的关键举措。此次疫情中,被称为“健康守门人”的家庭医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疫情中守好了社区居民健康、家园校园安全、城市外防输入“三道门”。仅在杨浦区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就已经给居民开具了5万多张慢病长处方,为辖区内1万多名慢性病患者提供零接触的慢病管理和监测。家庭医生与居委会干部、民警、社区志愿者组成4人小组,对社区重点人群进行排摸,并参与测温、流调和核查工作,并为医学集中隔离点提供医学指导。

上海疫情防控工作聚焦入沪通道、社区管控、医疗救治3个重点方向。疫情期间,在上海的各类道口,社区医务人员24小时值守,对来沪人员进行健康检测;在居民小区,协同居委会干部、社区民警,入户对重点人员逐一排查,对超过35万重点地区来沪人员实施了居家隔离健康观察;上海市卫健委联合住建等部门,持续推进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在居民小区、沿街商户部署落实环境卫生清洁工作;为防控境外疫情输入,上海疾控首次进入机场,与机场口岸原有的海关、边检、机场三方形成“四道防控齿轮”,打造闭环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