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汹涌来袭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圳,一座日常管理人口超2000万的移民城市,在整个疫情期间始终保持着“城能入、家能进”,川流不息的街头不失往日的繁华与喧嚣,一切都井然有序,在一线城市中最早实现了复工复产。深圳是怎样做到这些的呢?
我们调研发现,深圳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将科技抗疫与城市管理、应急管理、社区治理等专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相应的制度和标准规范。尤其是在社区用科技筑牢关键防线,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全力保障市民健康安全和城市正常运行。
深圳湾口岸入境大厅,海关工作人员核对入境旅客的健康申明卡 梁旭 摄
1小时内找到所有密切接触者
1月20日,不少深圳市民晨起后关注到一条消息:国家卫健委确认广东首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就在深圳。一时间,全城人心惶惶:患者是谁?家住哪里?最近去过哪里?如何消除市民恐慌,让全社会理性应对疫情?透明公开是最强的定心丸。
当日,深圳市卫健委发布了首例确诊病例的轨迹、症状和收治医院等信息,同时发布了政府正采取的系列防控措施、公布了详细的专家版市民个人防护指引。随后几日,深圳又接连公布了全市累计确诊的15个病例的详情,包括年龄、籍贯、关系等。深圳市卫健委官微的文章一发出,阅读量瞬间就达到10万+,不少网友留言要求通报小区名字。
1月30日,在不泄露病人隐私的前提下,深圳在全国率先公布了第一批共31个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发病期间曾活动过的小区或场所。此后,每天下午2点,深圳都会公布前一天确诊病人逗留过的小区或场所,同时明确这些场所均已完成消杀,确诊人员已送至定点医院接受治疗,密切接触者也已集中隔离,并呼吁公众不要“歧视”公布的场所,保护场所的合法权益。深圳在我国大城市中最早发布病例个案情况。依据大数据让疫情信息公开透明,既回应了广大市民的诉求,满足了市民的知情权,也督促基层社区相关部门“动起来”。
中央深改委第十二次会议提出,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大数据测算,春节过后,深圳将迎来超千万返深人潮,其中重点疫区人口超过百万。人口密度大、外来人口多给深圳带来巨大的疫情防控压力。如何在千万人中找出感染者、密切接触者,成为疫情期间摆在深圳面前的一大挑战。
2月6日,深圳一名公交司机被确诊患新冠肺炎。因体征无异常,这名司机2月3日仍驾驶377路公交车。由于这趟公交车运行线路跨越深圳3个区,全程有47个站点,线长、点多、面广,尽快找到密切接触者成为当务之急。就在司机确诊当日,深圳北斗应用技术研究院团队利用大数据综合分析,协助相关部门1小时内就快速找到了所有密切接触者。疫情期间,深圳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数据共享等技术手段,组织科研机构研发并发布疫情防控系统,建立了“无接触信息采集+精细化管理支撑+大数据智能防疫”三道关卡层层把控,全面掌握了疫情数据,并通过实时监测异常情况,快速摸排防疫重点人员,实现了防控全过程管理,遏制了疫情蔓延。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说,深圳近年来大力推进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技术发展和应用。科技防疫的背后,体现的是深圳这座城市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综合应对能力。
3月2日,深圳市一家企业复工后,工人在生产车间加工电风扇零部件 周科 摄
城市应急管理深入“最后100米”
“您好,我是疫情防控机器人,为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占用您1分钟时间做个电话回访。”光明区马田街道合水口社区居民王女士一从重点疫区回深,就接到了人工智能语音机器人“思必驰”的电话。在大鹏新区葵涌街道葵丰社区,“云慧眼”智慧防疫系统通过手机App+分类微信群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对辖区内12个城中村、19个网格、11个卡点、14696间(套)出租屋的动态管理。
打开手机,卡点情况一目了然,发现“熟人不测体温、轿车漏检后备厢”等问题还可随时调取录像。“您今天的体温量了吗?请发个视频给我,明天社康医生会上门去看下您的情况。”在宝安区上寮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镇浪通过微信监测居家医学观察人员的情况。除了AI机器人,深圳市各区还利用大数据、智慧科技支撑,开发防控工作平台,让全区疫情信息“一屏可知”。平台还能自动筛选出未登记的重点人员,自动派出核查工单,解决了社区管理人员重复核查信息的烦恼,也降低了工作人员的风险,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深圳是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数量庞大的居民小区和城中村人口密集,居住结构复杂,超高层建筑林立,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严重倒挂,极大地增加了疫情防控的工作难度。如何守住位于疫情防控“最后100米”的社区小区,对深圳这座城市的组织动员、应急管理和基层治理能力都是大考。
疫情防控关键在末梢,成败看基层。社区既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深圳在社区建立了人防、技防、制度防三防合一防控网络,实施社区工作人员+民警+社康医生三位一体的联防联控机制,深度应用“深i您”“云慧眼”和移动式5G红外测温等手段,对所有小区、城中村进行网格化排查,把发热病人、有重点疫区旅居史人员和密切接触者找全、找准、管好,并在防控链条中遵循“非接触式服务”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接触,筑起了一道社区联防联控的防疫墙,有效地阻止了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前端简单小程序,后端精密大数据
疫情期间,深圳版的出行是这样的:公交、地铁实名追踪,扫一扫就行迹全有;进出小区没人向你发起灵魂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千言万语只汇成一个二维码。如果出现疑似症状,又担心去医院交叉感染怎么办?打开App,动动手指就能连线专家医生。
深圳版的居家隔离是这样的:被隔离者通过蓝牙体温计和特制腕带来记录体温、心跳和血氧量,个人数据可以传输至政府公共健康云系统进行分析。
深圳版的社区防控是这样的:通过机器人自动外呼的形式,助力防疫部门快速、准确、批量地完成受访对象的个人信息采集,并率先实现了健康状况及情绪状态的实时识别,让基层防疫工作更高效、智能和安全。有赖于这一连串看似神奇的黑科技和小应用,整个疫情期间,深圳人生活如常。
深圳整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科技力量,发挥出“科技集成”合力,云集的高科技产业实现了精准转化,找到了越来越多的用武之地。前端简单小程序,后端精密大数据。在织牢织密防控网络、有效降低感染的同时,新兴技术还推动深圳企业和政府部门间的数据融合,企业可在线随时查看复工报备及指引、防控指引、防控服务等复工相关服务,大大提升了城市数字化治理水平,促进了社会治理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
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肯定了前沿科技在疫情防控方面的应用,称“中国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