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小区封了吗?”在家闷了许久的伙伴终于又找到了一个共同话题,“封了!封了!我还没‘疯’,但我的小区封了!”
集美们,别慌,别怕!同济专家告诉你,打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疫战,离不开小区这个根据地。来来来,跟着一哥一起来听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城市风貌特色研究中心研究员徐磊青怎么说。
为什么要封小区?一哥觉得,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以人传人,人在哪里住?在小区里啊!所以隔离病毒势必要封闭小区。当然,这都是一哥内心的粗暴想法,我们废话不多说,来听专家哒~
在开始之前,有必要说一下,“小区”和“社区”的区别,简单来说,小区有时是社区,有时是社区里的一部分。徐磊青教授的观点是从更为全面的“社区”角度来讲的,可以暂时将社区理解为你所在的小区啦。
一、社区生活圈就是防灾防疫圈
一旦灾害或疫情发生后,社区往往第一时间开展灾害救援,在防灾过程中,社区能发挥基层动员与减小伤亡损失的重要作用。春节过后,复工高峰,每个社区生活圈已经成为抵御新冠肺炎的主战场。打赢这场战“疫”的关键点已经开始转向以个人和社区为中心的公共卫生、联防自保和生活模式转变。
一哥觉得,你在家也别嫌闷,在家是在打仗啊,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离不开每个人的“闷”,战争结束,你就是其中的一位无名英雄!
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给出建议
二、社区应急护理体系的规划
我们可以从社区防疫防灾三级体系(理论)中,来给这次战“疫”(实战)一些参考。
1、避难与收容。如果大量的留观人员或者无处可去的人员,需要临时避难或人道方面的提供服务,就需要收容场地,一般而言,社区学校、体育馆、图书馆等文教体育设施比较适宜,因为有较大空间,可以作为收容的场地。我们也看到2月7日,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正在将武汉市属高校改造成定点医疗点,用于收治轻症患者。
武汉部分高校宿舍成临时医疗点
2、治疗(社区医院,15分钟)。如果有确诊或疑似,就需要得到专业的特殊治疗,那么只有医院可以提供这个服务。社区医院有专业的医生和护理,只要医疗物资设施到位齐全,病人没有必要专门挤到三甲医院去,既可以减少三甲医院的压力,也释放社区医院的服务能力,也减少病人交通过程中城市交叉感染的风险。
这让一哥想到了2月9日《环球时报》报道的新闻,一车重症病人在去往定点救治医院的路上出了很多乌龙,让人心痛!因为是重症病人,所以必须要转运去医疗设施更齐全的医院。
但那些疑似病例呢?有人因去往病人众多的大医院,本没有肺炎,却在医院交叉感染成确诊病例。这次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可不可以让我们加强对社区医院的重视,在步行15分钟的社区生活圈里,让更多的人方便就医。
3、护理和疗愈。治疗完毕需要护理疗愈的,如果社区医院空间不够,病人较多,且护理疗愈等级不高的情况下可以发挥社区综合体、党建中心、各级睦邻中心的空间职能,把它们临时改建为护理疗愈所。
另外由于护理疗愈和治疗有医务要求,需要特别的设施如独立电力、通讯、上下水、排泄通道等,因而在建筑设计中需要特别强调,或有预留。
三、战“疫”离不开社区的你我他
面对这场战“疫”,要保障信息畅通,多方合作。展开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协作非常关键。
1、加强社区:加强社区中采取集体行动的能力,它包括:社区能力建设、社区发展、基于资产的社区发展、社区赋权、互助和干预措施。
2、志愿者与共同体:仅仅依靠市区、街镇的统一指挥,以社区和居委会为组织来打赢防疫战是不可能的。它需要广泛的社区参与和社会支持以及更广泛的社交网络,也就是需要社区动员。(BGM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3、防疫的合作伙伴:在健康促进和公共卫生方面,参与和协作的方法由来已久,它涉及社区机构、组织、居民之间的合作、计划、决策和执行。例如社区口罩的发放,居民网上预约,线下领取,这中间离不开互相合作。
4、获取社区资源:社区内的很多资产曾经被忽视,例如技能、知识和社交网络,它是防疫和健康的基石。当这些社区空间资源与社区组织、团体、有责任感的居民、个体和社区居委会联系在一起时,就共同形成一套特定的社区处方。
通过社区内部的情报来协助决策并设计更有效的救援服务,抗击病毒给社区的冲击,最终确保防疫计划的长期可持续性。它同时增强社区参与,赋予个人和社区权力,使社区居民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生活。
这场战“疫”,
需要每个你我的共同参与,
无论身在何方,
终会看到天亮。
加油,每一个你我!
观点来源:408研究小组“环境设计研究“公众号《社区营造:打赢新冠肺炎防疫战的最后一公里》《社区生活圈就是防灾防疫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