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的防控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除湖北省之外,各地已开始陆续复工、复产,但是疫情并没有被彻底遏制,加上近期又在其他国家蔓延,我国仍处于疫情反复的风险之中。如何解决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的最佳平衡点,既防止过度防控,又防止因急于复工而轻敌大意?同济大学多位教授针对疫情防控的一线阵地——“社区防疫”,给出建议。
分区分级防疫复工两不误
徐磊青,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城市风貌特色研究中心研究员
应按照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能力与防疫需求,将“社区防疫”单元划分若干小区和功能空间,分三个层级:街坊小区、5分钟生活圈和15分钟生活圈,再根据所处疫情风险将每一个社区防疫单元划分为“红、黄、绿”三个等级,然后进行分类施策,实行风险管控:
1、红区:指出现了确诊患者并且出现了社区感染。
(1)执行严格的、完全的封闭管控,只留一个出入口通道,由专人守护。
(2)开放式的街坊小区立即建立紧急隔离设施,实施封闭管理。
(3)红区内非感染居民的出入、食物药品和生活必需品配送、慢性病患者和需要照护的老年人、幼儿防疫接种、生活垃圾消毒和清运、快递服务等按《防疫社区规划指南》制定的标准执行。
2、黄区:是指区域内出现了疑似病人,或者出现确诊病人但还没有出现社区感染。
(1)执行封闭管理,可设两个出入口通道,专人守护。
(2)黄区内居民出入受到管控,出行需根据疫情情况,按照政府启动的社区防疫规定执行,其正常的生活不受影响。
3、绿区:是指安全区域。
(1)绿区内居民生活一切照常,按照正常的社区服务圈设施规划执行。
(2)疫情期间,各城市可根据红黄绿不同防疫社区的风险等级,统筹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内部供应链、垃圾消毒转运路径、交通线路、物流线路、出租车管理模型等。随着疫情防控的进展,城市内部“绿区”范围会不断扩大,可通过“绿区”的连片扩片,逐步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让城市居民产生更强的信任感、安全感,逐步释放压抑情绪、平复心理创伤。
四招齐下社区防疫更主动
钟晓华,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中国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接下来,如何将社区从被动的风险承受者转化为积极的风险干预者?建议如下:
1、依法赋权基层,明晰防控权责边界。
要对社区一线的防疫工作者充分授权,尤其是在社区管控方面、人口信息核实的权限;完善对妨害社区防疫工作、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处罚机制,加强社区普法宣传,为基层防疫人员赋能增权。
2、加强专业培训,建立完善支持体系。
很多一线防疫人员经过连续作战已经疲惫不堪,免疫力下降,加上专业培训的缺失,此时更容易受到病毒的侵害。各区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承担起社区防疫的专业培训工作,就自身防护、场所消毒、人员接触等场景对他们进行培训;建立主管单位负责、社会资源补充的机制,保证他们自身的防疫物资配备以及临时性工作补助;落实轮班轮休制度,适当吸纳有条件和相关专业背景的社区成员参与志愿服务,合理使用网络社群在物资筹措、心理干预、社工服务、技术支持等方面的作用。
3、联通智能平台,推动防控数据共享。
目前已有多种社区防疫的智能平台,但平台间的数据共享以及与基层工作的衔接尚显不足。需要统一数据归口、简化上报流程,为基层减负;在重点人员管理、沿街商铺监管等方面发挥居民自治作用,鼓励其通过平台上报社区内不符合防疫管理要求的行为;逐级授权与基层社区共享辖区内实时人口、企业复工、商铺营业等信息,通过大数据赋能增强社区防疫工作的时效性。
4、分级分类评估,精准增能风险治理。
应以街镇为域,建立综合性的社区抗逆力评估指标,从疫情风险、住房类型、社会资本、社区经济、体制机制等方面对社区识别、适应、转化风险的能力进行评估,为提升基层风险治理能力提供依据。
依托社区构建健康生活圈
王兰,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健康城市实验室主任
这次疫情暴露了我国社会公共健康层面治理的不足,因此应着眼当下的疫情防控与老年化社会的健康需求,把“健康意识”纳入规划编制和实施、项目发展决策和日常城市治理过程中。建议依托社区生活圈,建构以“公共健康单位”为代表的健康城市治理系统。
一、基于“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设置“公共健康单元”
在社区层面可基于“15分钟社区生活圈”划定“公共健康单元”。根据人口规模,公共健康单元可覆盖一个或多个生活圈,并对两大类的健康设施和服务有所考虑:
1、针对日常健康,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促进体力活动和社会交往为主要目的,优化居民生活方式。
2、针对疫情应急,在传染病爆发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能够及时和有序应对,以提供疫情期间的预防、隔离、治疗和援助为主要目的。
二、推进健康设计标准
需要针对居民的身心健康,明确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在日常的空间管理和使用中,充分考虑空间的健康正负效应,建构健康设计原则和标准。支撑规划师在方案编制过程中,纳入“健康风险叠加分析”、“健康要素品质分析”和“健康资源公平分析”。建议对特定设施的选址和设计、对各层面规划如何纳入健康考虑编制相应的原则和标准,使城市规划针对空间健康性的考虑成为一种刚性要求(例如应对传染性疾病爆发的设施应急适应性设计)。
三、开展重大项目健康影响评价
应开展城市发展大型建设项目的“健康影响评价(HealthImpactAssessment,HIA)工作,即在项目实施前后和过程中针对受其影响的居民开展调查研究,以及时对方案进行修正,避免健康隐患,促进健康效应。
目前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已编制出版了《健康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和《健康影响评价实施操作手册》,但在规划工作中尚未开展。建议启动这项健康影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