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每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数超20万的阴影下,留学话题愈发敏感。
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礼上的中国留学生 来源:新华社
7月12日,美国入境与海关执法局(ICE)终于松口,对此前引发众怒和美国各大高校联合起诉的“全网课学生不具备美国合法学生身份”的新规进行修改。这场原本是特朗普强令大学秋季重启的闹剧,再次揭示了留学市场目前存在的风险。风险动摇了市场最大的信心根基。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4月的调研悲观地显示,中国作为英国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原本打算赴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中,已经有39%处于观望状态;连锁反应接踵而至,7月7日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大约10%的英国大学面临破产。
风向变了
往年,欧美高校的申请截止时间在4月左右,留学生们一般“五一”前后拿到大学offer。今年受疫情拖累,雅思取消2-6月中国大陆地区考试,下半年只开通少数考点。应届生如果尚未拿到语言成绩,今年秋季入学基本已不可能。对于计划本科出国的高中生来说,高考延期也打乱了申请留学的节奏。申请受阻只是第一步,外交部接连发出澳大利亚、加拿大谨慎出行警告,迫使准备前往这两个国家的留学生不得不重新规划学业。
低龄留学生受影响最大 来源:网络
家长是留学市场中心态最早发生变化的群体,留学中介机构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专门做英国澳洲新西兰留学的魔力教育中介机构专家Stephanie接受新工科局采访时表示,生意惨淡从1月延续至今,仅有的电话咨询转化率也不到去年同期的1/5。仅存的咨询中,家长和孩子分歧明显,就算孩子留学意愿不变,萌生退意的家长还是主导了绝大多数未成年孩子的留学选择。北京留学服务行业协会今年2月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整个行业已瑟瑟发抖:73.44%的机构咨询人数较往年下降,当面咨询量只剩7%,35.94%的人因疫情影响改变留学计划,65.62%的被访人员预计今年的留学总人数会出现下降。为应对市场骤冷,新东方留学考试7月11日推出“高考留学双升双试”新课程,用双保险满足“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的市场主流诉求。
备受煎熬的留学生
航班受限、海外疫情汹涌,一些海外留学生不得不面临“费劲出国上网课”的尴尬,或是中断学业的无奈。
疫情中辗转回国的留学生 来源:新华社
“我大概率还是会选择继续留在英国念研究生,现在先申请休学一年(gap year)。”英国留学生刘莹莹说。她因为疫情回国,出于安全考虑目前暂不返回伦敦。虽然对于未来还不确定,但她想继续在困难中闯一闯。在众多不确定因素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闯过这一关。“有的孩子出国后对于留学生活和学习不适应,有的家庭出现经济困难等问题,越来越多求助问询表明,留学群体需要退出机制。”两会期间因媒体断章取义、被骂上热搜榜的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的倪闽景,道出了提案的初衷。备受煎熬的还有在美国留学的3000名研究生。5月28日,《纽约时报》引述匿名官员的消息称,美国政府正考虑取消一些在美国就读研究生的中国留学生的签证,原因竟是他们来自“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关系密切的大学”。对于因各种原因不得不回国或想要回国完成学业的留学生,国家尚未出台明确政策。仅在1990年,国家教委出台《关于出国留学生回国学习有关问题的通知》,表示选派出国留学生和自费出国留学人员中途回国可作为插班生入学,但这个文件2004年废止。此后,国家无相应规定出台。如今,本科留学生如果想中途回国读书,只有3条路,一是重新参加高考,二是免试进入开放大学,三是参加自学考试。无论哪一种方式,留学经历都不被认可。而科技战、新冠疫情、逆全球化……越来越多的风险,让留学生的未来变得更不可控。
为回国留出紧急通道
长达10年的留学热,让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教育部4月统计,我国海外留学人员总数约160万人,尚在国外的约有140万人。
面对留学市场骤变,如何保障这160万人的权益?如何破解海外人才交流的新问题?几个月来,同济大学国家现代化研究院一直在进行调研。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吴亮认为,建立国内外高校学历的互通互认机制是当务之急。“建议国内高校实验性推出‘插班生‘’考试,允许部分面临学业中断的留学生参加。”可由教育部划定若干高校作为接收学校,参考留学生在国外就读高校的排名,允许海外留学生通过水平测试回国就读。对于已获得海外名校硕士和博士录取资格的学生,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有值得借鉴的探索:只要这些学生申请就读排名不高于当前就读海外学校的香港高等学府,并通过相应水平测试,即可作为增补硕士或博士,在香港高校进行深造。这个思路的巧妙之处,在于不仅解决了留学生求学困扰,还挖到了优秀人才。
作为最早一批留学生,同济大学前副校长、国家现代化研究院联席院长江波一直致力于海外留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他提议,应进一步扩大中外合作办学的范围,鼓励更多高校尤其是“双一流”大学与海外名校合作办学,尤其是应该加强与美国之外的欧洲、加拿大、新加坡、日本、韩国等顶尖高校的合作办学力度。“建立中外高校间更为灵活的院系合作机制,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项目、短期交流合作等方式落实人才联合培养和学分互认,也是新形势下更为有效的教育资源共享。”江波院长说。“从中国家长的意愿来说,留学最终会受太大影响,冲击也只是暂时的。”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接受媒体访问时,对留学市场信心坚定。中国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一定也是人才全球化的过程。给留学生更多保障机制,甚至是后悔药,才能让学子们安心追逐梦想,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