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8日发布最新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将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5.2%,人均产出下降的经济体比例将达到187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新冠疫情已经下挫了全球经济,如何在变局中获悉趋势,积极应变?新工科局继续分享“新冠疫情与国际关系”系列研讨会上的专家精彩观点。该研讨会由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携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举办。
观点1 用围棋的智慧处理中美关系
李滨 同济大学同济特聘教授、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疫情在美国爆发后,美国不顾事实污名化中国,并且策动对中国所谓的调查、追责与索赔。除此之外,还对中国实施“剜割”:继续通过关税破坏中美贸易;促使美企撤离中国,让制造业回流美国或迁入其他国家,切断全球生产链对中国的供应;科技上与中国脱钩;金融上封杀中国;限制中美两国间文化与民间的交往,削弱双方民意基础。
要避免中美之间出现新的冷战首先要双方进行利益的新协调,同时中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既定的外交方针,把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贯彻到底。这是改变美国霸权习惯,避免中美之间发生新冷战的根本保障。
基辛格谈中美关系时,用围棋来比喻中美关系,认为中美关系应像中国围棋一样在对立中寻找平衡,通过博弈实现彼此的增长;而不能像国际象棋一样,博弈的目的是一方大获全胜,经过一个消耗的过程,直到最后把对手“将”死。
观点2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世界大分裂
戴长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化有可能遭到逆转,有三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全球化前景:
全球化进程产生严重倒退,全球化的范围和深度都受到极大压缩,社会生产和交往活动基本局限在本国范围内,多边机制常常不起作用,双边活动成为国际交往与合作的基本模式,间或以区域化为之补充。全球分裂成两个或多个国家集团,冲突和对抗甚至是这些国家集团之间的主要行为模式,也就是冷战以新的方式进行。出现新列强时代,国家间竞争和斗争成为常态,国家间一较高下成为追求目标。目前这三种可能性同时存在,最有可能出现的是第一种前景。未来我们面对的将是这样一个世界:在国际体系和世界秩序上,混乱和动荡将在相当长时间困扰国际社会;在国家利益、国际制度和规则等根本问题上,国家间分化分歧愈益严重,冲突和对抗加剧。应对策略:首先,是不犯方向性和战略上的错误,要做到这一点,战略上的审慎和战术上的灵活多变就成为一种必须。其次,在做好最坏打算的同时,尽可能调动各种资源,采用各种策略,避免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局面的进一步下陷。而后,是增强战略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局面尚未滑落到不可收拾的局面,其中健康稳定的因素尚在。最后,是进一步发展好自己,增强自身力量。
观点3“一带一路” 中国版的全球化解决方案
朱永彪 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疫情发生后,新全球化趋势明显。一方面,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为了建立新秩序,扬弃多个多边机制安排,通过双边条约、双边解决机制的建立,推出了新的全球化方案,以此重构、重建、重新定义了全球化。另一方面,此次疫情深度改变全球经济的互动和运行方式,以及模式,可能加快全球产业链的小型化、本土化。面对新全球化,“一带一路”可以成为中国版的新全球化解决方案。中国版的全球化方案可以和美国等主导的新全球化方案对接,两者有着很强的互补性。美式全球化方案以大规模削减关税等为措施,忽略了发展中国家的关切,而“一带一路”恰恰回应了发展中国家最为关心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
同时,即使最终无法赢得西方的信任,“一带一路”仍有群众基础,因为美式全球化方案无法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世界各个地区和主要国家,疫情后会有意识配备一套能够保证基本国计民生需要的较为完备的产业链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我国相关产业和企业能够积极谋划并参与这一布局和进程,将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公司、国际公司,也将使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更深层次的绑定与融合。最后,以“一带一路”的对内目标为指引升级西部大开发,重塑中国新的增长动力和增长极,推动西部地区的战略融合。
观点4 海外中国公民和企业保护应加强
陈奕平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近十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利益频频受到冲击,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案件大幅上升。究其原因,大致源自“三期叠加”和五大问题,而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剧了原有的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使海外中国公民和企业的利益保护面临更加复杂的局势和挑战。
针对海外中国公民和企业利益保护,首先得从顶层决策与联动机制的运作入手。中国重大撤侨主要是顶层决策的结果,实现联动机制的自我运作,外交部、商务部、安全部多部门实现自动、有效的协调是接下来需要考虑的首要任务。二是,体制优势与国际话语的构建。中国海外利益维护展现了自身的体制优势和协调动员能力,但如何进行国际话语构建?疫情形势下中国快速、有效的疫情防控战和华侨华人在当地的积极贡献,没有同步转换为华侨华人形象和中国国际声誉的提升,这方面急需提升。三是,国际合作与共同体意识建构。中国积极支持世界疫情防控,但共同体意识建构依然任重道远,尤其是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的认知度需要加强。四是,政府行动与民间作用的发挥。当前政府行动为主,外交官积极作为,但包括非政府组织、民营安保企业等非政府力量的作用发挥不够。五是,公民意识与公民责任引导。目前中国舆论中对政府期待很高,但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引导不够。
观点5
解构“污名化”,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李益斌 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在中国政府和人民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同时,极少数西方政客、媒体和个人开始炒作针对中国和华人的“污名化”。
污名化的根源主要来自于挫折-攻击理论、刻板印象和替罪羊。挫折-攻击假说(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该假设主要用来解释源于挫败感的攻击行为,被应用于寻找“替罪羊”或“仇恨”犯罪。刻板印象是“污名化”的历史根源,其中“黄祸论”和“排华法案”是最典型的代表。寻找“替罪羊”是“污名化”现实根源,主要表现在西方社会反移民的保守主义兴起。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出发,我们应该树立五个“观”,来应对此次疫情之后的“污名化”。政治观:“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安全观:“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合作观:“同舟共济”;文明观:“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环境观“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