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行“5+3医学博士”,建立极地医疗保障

发布者:杨文宇发布时间:2020-05-25浏览次数:62

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义汉院士,就医学教育模式改革和加强我国极地医疗保障递交了相关提案,引发关注和热议。

    何为“5+3医学博士”?极地医疗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且听陈义汉院士道来。

 “5+3医学博士”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的一次“大考”,也将进一步推动医学教育改革。陈义汉院士提交的《关于试行“5+3医学博士”医学教育模式的提案》呼吁,应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5+3医学博士”医学教育模式,扎根中国大地,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医学教育作为一项终身教育,目前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医学院校教育阶段,医学生在医学院校中接受基础和临床医学教育;毕业后教育阶段,医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后,在医院接受专业化培训;继续教育阶段,为了顺应医学的发展,医生持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

虽然世界各国均高度认同这样的连续性医学教育,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医学教育在第一和第二阶段,还存在着一些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破题。

以第一阶段的医学教育为例,目前突出的问题是医学院校教育的学制长短不一,有3年、5年和8年等学制。而第二阶段毕业后教育的时长和学位也不统一。尤其令人困扰的是,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医学教育之间的衔接方式纷繁复杂。

另一方面,我国医学教育第一阶段的课程体系差异明显,院校之间难以对接,与西方发达国家也无法接轨;医学教育第二阶段的认证方式也有所欠缺,迄今为止缺乏全国统一的认证评估标准。

对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陈义汉院士认为,这些问题都已严重制约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不利于推进“知识、素质与能力三位一体的全人教育”理念。

针对上述问题,陈义汉院士建议,建立中国特色的“5+3医学博士”教育模式,探索试行 “5+3”学制,培养临床医学博士。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仍然以五年制医学本科教育为主体,在五年制医学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可有效衔接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最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这适合中国国情,也与国外“4+4”学制培养临床医学博士殊途同归。

陈义汉院士同时建议,可试行与“5+3医学博士”医学教育模式配套的工作体系。医学教育是医学发展的灵魂,国际化课程体系是医学教育的助推器,应在充分借鉴国际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扎根中国大地的国际医学教育平台,探索课程体系改革创新。

他建议,实行以1年强化预科教育、2年器官系统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教育和2年临床思维培养为重点的临床实习轮转教育。此外,在医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在强化通识基础的同时,将职业素养、公共卫生和大健康等理念贯穿其中。

此外,借鉴毕业后医学教育国际认证体系,在“中国住院医师培训核心胜任力框架”的基础上,力推有中国特色的、与国际接轨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认证体系落地生根。

科考人员怎么克服极地恶劣环境?

和深海、外层空间、网络等一样,地球的两极也是国际社会重视的战略新疆域,围绕极地的合作与竞争日益深入,中国对极地战略越来越重视。如何在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极地保障科研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也是此次陈义汉院士关注的话题。

多年来,我国极地考察计划中的医学项目基本属于基础研究项目,几乎没有临床实用技术项目。极地医生照搬非极地环境的常规医疗技术在极地开展工作,防治效果不佳,针对极地的特种医疗技术体系尚未建立。

另外,目前我国极地考察的医疗保健工作是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负责实施,极地医生缺乏上岗前的特种技能培训。陈义汉院士说,目前我国考察站只能开展单纯的医疗工作,较难在“大健康”范畴开展工作,即缺乏系统的社区诊断、缺乏疾病预防技术支撑、缺乏极地特殊环境下的传染病防控机制。

为解决这些问题,陈义汉院士建议探索建立极地医学技术体系,比如特殊环境下的全科医学技术、特殊环境下的整合医学技术、特殊环境下的创伤急救技术等。

在保障机制方面,他建议委托专业医疗机构管理极地医疗保健工作,同时建立完善的极地临床与预防整合技术规程。“比如,对极地医生进行上岗前的特种医疗技能规范化培训,提高极地考察站的医疗保健水平。”

此外陈义汉院士还建议,中国的南极科考站可在全球率先挂牌社区卫生服务站,实施全方位医疗健康服务。在北极,则应尽快建立北极航道生命安全保障系统,建立北极航运“零事故”安全体系,这套保障系统应包括北极航运中的生命抢救技术规程、重症患者转运路线、北极航行船的医疗设备配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