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硬核实力往往藏在隐秘的角落

发布者:杨文宇发布时间:2020-07-10浏览次数:39

一到雨季,欢迎来内陆城市“看海”的话题,就会登上热搜榜。今年持续一个多月的汛情,又让城市变成了这样:

图片来来源:人民日报

这样:

图片来来源:人民日报

今年的暴雨来得格外猛烈,仅湖北省,就下了相当于12个太湖、半个青海湖的雨。除云南中北部外,6月以来南方大部分地区有一半时间泡在雨中。桂林、武汉、重庆、广州等城市又面临看海的窘迫。“海”年年看,为何不见改观?

老生常谈的问题

前苏联模式的城市排水设施设计,沿用了几十年,还是中国大部分城市目前的地下排水体系。这种设计,水管网口径狭小,难以对付大流量来水。更夸张的是北京老城区,尽管已新建了很多高楼大厦,但地下系统还停留在明清时期的排水标准。许多城市即使新建了排水设施,设计标准也很低,又因为部门利益,各种管线铺设混乱,无法达到基本的排涝标准;而很多城市地面大面积硬化,渗水能力越来越差。

图源:人民日报

此外,一些城市排水泵站能力不足,一些泵站修建时间较早,泵站设备老化,水泵堵塞严重,甚至不能正常运行,无法满足排水需要;一些城市排水体系尚未完全建成,管网覆盖率低,排水设施不完善,规划中的泵站未配套实施。雨水不仅在公共区域无处可流,一些小区和单位也是内涝重灾区。这些相对封闭的空间,自行建造排水管道,不仅设计不合理,更存在长期无人维护和保养的情况,淤堵说来就来。尽管城市逢雨就涝的问题几乎年年都成为舆论焦点,但依然没有改变给排水在市政建设中的配角地位。

600岁故宫为何不积水?

城市水患无法治理吗?中国传统匠人在600岁的紫禁城里早已给出了答案。

图片来源:@唯巫主义

在北京故宫建造之初,建造者就对排水系统进行了精准测量、精密设计和精细施工。故宫的地面顺应北京地区地理环境特点,整体走势呈北高南低、中间高两边低,而且略有坡度。南北地平高差约2米,这一坡降为自然排水创造了有利条件,使积水能缓慢排泄。除了地理优势,古代匠人也未雨绸缪,设计建造了主次分明、明暗结合的庞大人工排水网络。疏通各宫殿院落的排水系统有干沟支沟,有明沟、暗沟,有涵洞、流水沟眼等众多排水设施。

雨水落到建筑上,会沿着屋顶琉璃瓦落到地面,一部分顺着明沟流到地下暗沟,另一部分直接形成地表径流。地下暗沟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可以和道路网相媲美。雨水排入暗沟以后,再由支沟汇集到干沟,经干沟排入内金水河。故宫内的明、暗雨水沟很多都是全石制造的,结实耐用。

图源:@唯巫主义古人的智慧不仅于此,除了排水的实用性,他们还会考虑皇家建筑的恢宏气派。台基底部的排水沟被镌刻成龙首(螭首或角兽)形状,非常美观。雨水从螭首龙头口中流出,大雨时如白练,小雨时如冰柱,暴雨时呈现“千龙吐水”的景象,极为壮观。

下水道,城市的良心

雨果曾在《悲惨世界》中说:人类的历史,反映在下水道的变革和变迁当中。从日本东京的城市下水道系统,可以窥见一个国家的文明与实力。日本对下水道建设的重视始于十九世纪末。1884年,日本第一处近代化的排水设施在东京圣天附近建成。1900年,日本颁布《旧下水道法》,开始铺设排除生活污水的排水管。1958年,日本又公布新的《下水道法》,并一直沿用至今。

日本的地下世界 图片来源:网络

截止到2009年,全日本城乡的下水道普及率达72.7%。将日本全国的下水道连在一起,总长度达到45.5万公里。截止到20133月份,日本修建了1002处雨水收储设施。东京地区地下排水系统于1992年开工,2006年竣工,共耗资30亿美元,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先进的下水道排水系统。排水系统全长6.4公里,包括5个深65米、宽32米的巨型竖井,竖井之间由内径约10米的管道连接起来,前4个竖井里导入的洪水通过下水道流入最后一个竖井,集中到由59根高18米、重500吨的大柱子撑起的巨大蓄水池中。日本的地下有完全独立循环的城市雨水净化系统,净化过的雨水通过蓄水池再次进入城市工业用水管网,而全市自来水管道、天然气管道、冬季供暖管道、电力电缆、通讯电缆、互联网光缆等都整齐有序。

电影《虎口脱险》剧照

著名喜剧电影《虎口脱险》里,指挥家和油漆匠就是从巴黎的下水管道划船脱险的,狠狠给巴黎地下水世界刷了一波赞。巴黎的下水道系统比东京规划建设得更早。虽然经常受到雨水青睐,但这座时尚之都,近现代从未发生积水导致的交通堵塞。深藏地下50米的巴黎水世界里,水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总长2347公里,有2.6万个下水道,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规模甚至超过地铁,每年有1300多名专业维护工进行维护。

巴黎下水道已成景点 图片来源:网络

巴黎下水道系统享誉世界,更借着电影的推广,已成为除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凯旋门外的又一著名旅游景点。

学霸已先行一步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重光早就指出我国城市地下系统建设迟迟不见改善的原因,正是源自它的公益属性,不像地面房地产开发可以盈利,很难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地下建设完全需要政府投入,但各地投入普遍不足。

暴雨中的上海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610日,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联合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所给出首份上海城市“体检报告”——《上海城市运行安全发展报告(2016-2018)》,指出台风和暴雨是上海最大的自然灾害安全隐患。河道密度稀,水系不畅,河道蓄调能力不足和空间分布不均匀的上海,易内涝、排水难、海水倒灌。幸运的是,上海已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千里海塘、江堤建设,苏州河深隧计划及排水设施建设”等系列项目,打造百年降雨不内涝的城市。

苏州河段深层排水调蓄管道系统工程试验段建设现场 图片来源:同济大学官网

在同济专家参与的苏州河深隧工程里,一个深40-50米,总长15.3公里,内径10米,沿线有8个综合设施的地下世界已初露雏形。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指标,往往藏在那些看不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