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国家鼓噪企业回去 可能是政客一厢情愿

发布者:杨文宇发布时间:2020-05-31浏览次数:106

 当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有哪些?如何做到于变局中开新局?日前,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石建勋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面对当前的世界经济和疫情发展的高度不确定性,要坚持底线管理的思维,适时调整一揽子政策方案的内涵。他建议,宏观政策要持续加强逆周期调控力度,激活增长点、释放经济潜力。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

       

       专家简介


       石建勋,经济学博士,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博导,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国家社科基金决策咨询项目首席专家、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金融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高校智库内涵建设项目首席专家、《人民日报》海外版特约评论员,《大公报》“财经石评”专栏作者,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财经大学、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教育部重大课题、基地和人才项目评审专家,多家境内外杂志匿名评审专家。


 面对全球经济衰退 努力扩大内需


  广州日报:当前中国面临着哪些,该如何做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石建勋:疫情正在全球蔓延,中国面临着三大风险或可能的危机。第一是疫情境外输入的压力;第二是疫情引发的供需两端萎缩导致全球经济衰退持续时间过长,有可能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如果外部疫情和经济环境持续恶化,中国的外贸出口、对外投资和国际交往将受到严重影响。第三是国际政治危机,包括国际秩序、国际治理结构面临的危机,以及一些国家政府为推卸疫情防控不力的责任向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甩锅推卸责任,抹黑、污名化和政治化操作疫情防控,影响国际互信和国际合作,由此可能引发国际政治危机。


  面对全球经济的衰退,我们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努力扩大内需,刺激消费。采取一切有效措施,稳定并努力提升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地位,加快推进国内产业链内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尽快把境外的配套产业链转化为国内的产业链,努力实现关键元器件全产业链的国产化。


在扩大内需方面,我们要从满足人民美好需要的各方面考虑,加大在公共卫生、健康医疗、养老教育、托幼等方面的投入。现在发消费券刺激消费是一个好的方式。


  疫情对中国的外贸行业有直接影响。不利的方面主要有两个:一些完全以境外市场为主的企业,境外客户停工停产导致出口订单没有了,这些企业面临着严重困难。第二就是国内企业需要从境外采购一些关键元器件、原材料,由于疫情原因境外工厂停工停产,导致供应链中断不过,但有利的方面是:国外防疫需要的大量医疗物资、生活必需品等,为中国企业扩大出口带来契机,中国企业要抓住机遇,保质保量,全力满足世界防疫的需要。


  消费券可短期刺激消费 发放不能搞平均主义


  广州日报:现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都给居民发钱,来缓解疫情给生活带来的影响,中国没有这样做,您觉得是什么原因?


 石建勋:在目前的情况下,通过发行消费券,可以带动生产增加消费,生产消费增加带动收入增加,形成消费回补的良性循环。消费券并非是独创,而是相对成熟的做法,作为社会救济的工具,经验也非常成熟。实践证明,发消费券短期刺激消费是有效的,我也一直呼吁和建议发消费券,但不能搞平均主义,对于收入低的、生活困难的群体可以多发一点。在考虑各方面的情况,适当发钱也是合适的。国外一些地方首选发钱,是因为西方国家人民储蓄很少,而中国老百姓大多数有储蓄,短期内生活上问题不大,只要关注生活困难的群体即可。现在复工复产了,只要老百姓工作有保障,有稳定的收入,发消费券的方式更适合中国国情。


  广州日报:在当前疫情影响覆盖全球的形势下,您认为中国最应该做什么?


 石建勋:目前来看,控制疫情在全世界做得最好的是中国。尽管我们在疫情暴发初期的应对也有许多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但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举全国之力抗击疫情,集中力量办大事,很快就控制住疫情蔓延。另一方面,全国人民积极理解、支持和配合防疫政策,构建了一个群防群控的铜墙铁壁,这些都是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制度优势。中国在现阶段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一方面要抓紧全面复工复产复市复学,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另一方面要抓紧补短板,补漏洞,加大公共卫生安全和医疗卫生领域的硬软件投入。同时广泛开展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积极支援国际抗疫。


  市场环境决定企业去留 不可能政客说搬就会搬


  广州日报:一些国家鼓噪企业回国,您怎么看?


 石建勋:我认为这可能是政客们的一厢情愿。因为外资企业来中国投资,肯定是综合考虑市场、成本和效益这些因素的。即使政府补贴企业搬迁回国的费用,企业回到他们本国就能赚钱吗,就有效益和市场吗?


  以通用汽车为例,通用公司约50%的利润来自于在上海的合资工厂。如果通用公司将工厂从上海搬回美国,生产成本肯定会大幅度增加,如果持续亏损,工厂怎么活下去呢?


  选择在哪里开设工厂是企业行为,要遵循经济规律。企业是经济动物,对企业来说,肯定是要看哪里可以赚钱,哪里成本低,哪里有市场,哪里物流便宜,就在哪里设厂。中国有世界最大的市场空间,最全的产业链配套体系,相对较低的综合生产成本,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外资企业都不是政府投资企业,不会如政客们所愿,都搬回去的。市场的环境、吸引力会决定企业的去留。


  有消息说,苹果公司CEO库克曾经被美国总统约谈过,不也没撤出中国市场吗?其实结果就说明了一切。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工厂,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他们又怎么舍得搬走呢?


    当然,可能会有一些公司会回迁,其中一个原因可能就是一些医疗防护企业,出于公共卫生安全需要,搬一部分产能回去。


  另外,疫情蔓延也可能导致有些外资企业把有些关键零部件搬到中国来生产,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特斯拉。由于美国停产,发动机供不上货,据说他们有可能把发动机生产线搬到中国来。


 原载于2020年5月31日《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