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石建勋教授出席“金融发展理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学术研讨会,与多位与会专家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献言献策。石建勋教授在会上发言表示,十四五期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措施有五个方面,一是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加强自贸试验区建设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加快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设;二是完善金融市场功能,增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三是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増强金融创新活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四是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増强金融服务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一路建设的能力;五是扩大金融开放合作,提升金融中心的国际影响力,加快全球人民币中心建设。
2019年10月12日,“金融发展理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科院召开。来自学界、业界和金融行业监管部门的专家学者围绕金融发展理论创新、金融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结构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问题进行研讨,探讨金融发展理论的新进展,为在我国金融进一步开放背景下更好地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献计献策。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所长干春晖教授在致辞中对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财政金融研究室的主要研究团队、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等作了介绍。干教授指出,财政金融研究室将围绕智库与学科建设并重,注重将财政金融理论与现实产业政策需求的实践问题相结合,为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提供有力的智库支撑。
上海市金融学会副会长、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石建勋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为中国“强起来”服务,要重点关注人民币国际化,要立足于人民对财富增长与保值的需要,要服务于实体经济,要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
中国金融学会理事、武汉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江春教授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突出支持全球企业家的创新活动,进而推动金融开放,引领全球创新的浪潮。要推动上海建成全球经济信息中心,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内对外双向开放、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为抓手,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形成动态互动。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褚伟处长认为,临港新片区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要发挥先导作用,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新的重大机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完善市场自律管理体系。
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常务副会长马强认为,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要有人民金融新思维,资本市场与金融研究要增强人民幸福感,要坚持五大发展理念,要通过工会和银行业调解中心构建国际金融争端金融解决机制。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金融系主任陶士贵教授认为,制裁职能是国际货币的新职能,是国际货币权力的体现。美欧等发达国家通过不对称的货币权力加大对与其有冲突的经济体的制裁和打击,突破了对于传统货币职能的认知。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要围绕人民币国际化,提高我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
上海国盛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道洪认为,上海应当深耕金融市场,发挥上海优势,吸引金融要素,服务实体经济,解决中国金融的痛点,一方面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另一方面成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转换器。
湘财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李康认为,我国资本利用效率较低,在总量上A股市场融资总额较大程度受政策调控影响,在结构上直接融资规模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在方式上募资已从IPO为主转向以增发为主。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营造良好的资本市场生态。
天津贵金属交易所副总裁、海南九赋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宇认为,衍生品市场是国际金融中心不可或缺的一环,健全完整的衍生品市场有助于宏观经济实现相对稳健的增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积极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湛教授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带动金融发展,同时金融发展也支撑长三角一体化。要研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作用和要求,建立金融发展影响区域一体化的研究方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促进长三角金融要素流动与配置、重点支持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保障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项目建设、增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资源、建设防范金融风险的区域协同体系。
(石建勋 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
原文载于2019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客户端